历史,总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因一个动作、一番言辞,被骤然点亮,照见现实深处的暗流汹涌。
11月8日,郑丽文前往祭拜吴石将军,并出席相关追思活动。这看似是一场例行的纪念,却因其现场的凝重氛围,特别是郑丽文那句直指核心的“历史必须记住”,以及她对某些势力“诋毁、扭曲”历史的痛批,在两岸舆论场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这一拜,绝非简单的仪式,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迷雾的叩问,一场关于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构的正面交锋。
![]()
(一) 历史现场:一个动作的千钧之力
在特定的纪念场所,郑丽文俯身鞠躬,敬献鲜花。这一系列动作,庄重而沉静。它所指向的,是吴石将军那段复杂而悲壮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一页沉重历史。
吴石,这位身居国民党要职,最终却选择走向光明,并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将领,其生平本身就是一部写满时代矛盾与个人抉择的史诗。他既是那段国共激烈斗争历史的亲历者,也是海峡两岸历史纠葛的一个深刻注脚。祭奠这样的人,需要勇气,更需要一份对历史负责的清醒。
郑丽文在现场的发言,更是将这次祭奠的意义从“追怀”提升到了“捍卫”的层面。她强调“坚守真相不易”,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当前岛内某些政治力量对历史的肆意切割与涂抹。这已超脱了一般政治人物的作秀范畴,更像是一次基于历史认知的正面宣言。它触动的,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神经。
![]()
(二) 深层博弈:历史记忆的争夺战场
为何一次祭拜能激起如此巨大的涟漪?根源在于,历史解释权从来都是政治博弈的核心战场之一。
在岛内,一段时期以来,一股“去中国化”的暗流持续涌动。某些政治势力为了构建其虚幻的“政治正确”,不惜采取“文化刨根”和“历史断流”的手段。他们试图将一九四九年前后的那段大江大海、无数人命运交织的宏大叙事,进行选择性遗忘或扭曲性解读。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因其复杂性和悲剧性,更成为他们刻意回避或轻描淡写的章节。
郑丽文此次直指“诋毁、扭曲”,正是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她所言的“坚守真相”,守的不仅仅是吴石将军个人的历史评价,更是那段岁月整体的、不容篡改的真实性。当有人试图用政治滤色镜去改造历史原色时,这种对原始档案的坚守、对复杂性的承认,本身就具有了抗争的色彩。
这让人联想到,近年来岛内不乏有识之士对历史教科书被“动手术”的忧心,对先辈抗战事迹被淡化的愤慨。历史记忆的争夺,关乎下一代的身份认同,关乎两岸情感联结的根基。郑丽文此举,无异于在记忆的战场上,树立了一面不容忽视的旗帜。
![]()
(三) 现实镜鉴:谁在害怕真实的历史?
郑丽文的罕见措辞,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岛内政治生态的某些窘境。
那些被她批评的力量,为何对一段完整、客观的历史如此忌惮?或许正是因为,真实的历史所揭示的两岸联结之深、渊源之厚,与他们试图营造的“隔离”与“对立”叙事格格不入。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就是承认两岸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血脉与文化联系;正视过去的悲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走向和平与融合的珍贵。
他们害怕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所揭示的必然方向——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任何逆此大势而动的行为,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将在历史的审判台前露出原形。
从这个角度看,郑丽文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是为了一个清晰的、基于历史真实的未来图景。她提醒人们,当有人拼命想要抹去或改写共同记忆时,我们更应擦亮历史的镜子,让后来者看清来路,从而更坚定地选择前路。
![]()
(四) 余音回响:坚守真相才能走向未来
“历史必须记住。”——郑丽文这句话,朴素,却有万钧之力。
一个不尊重历史的政党,没有未来;一个遗忘过去的民族,也将迷失方向。对吴石将军的追思,是对所有为家国天下付出牺牲的先辈的告慰,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尊重。这份坚守,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两岸的未来,离不开历史的智慧。只有勇于面对全部的历史,包括其中的光辉与幽暗、统一与分离、欢笑与泪水,才能从中汲取真正的教训,找到超越歧见、实现民族和解与复兴的智慧与勇气。
#亚太瞭望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