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滋阴潜阳的方法,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滋阴潜阳。
就是通过滋阴补水,让浮越在外的阳气回归本原,阳气发源于肾,也就是回归到肾中,封藏起来。既顺应秋冬的节律,同时也是解决上热下寒的关键。
上热下寒不是身体里的火太大,而是因为阴液不足,阳气无所依附,阳气上浮,变成虚火,向上飘散,就有了各种上火的症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这种状态就像“一口缺水的锅”。
![]()
这个时候可以用引火汤来调理。引火汤的策略就是滋阴潜阳。
在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中有记载,书中写道:“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证,但不甚痛…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此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
引火汤:熟地30克、巴戟天10克、茯苓9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熟地被称为“大补真阴之药”,最擅长调理各种阴虚、血虚的症状,没有熟地,也就没有立方的根本。
可以看到,熟地的用量很大,因为阴液处于极度亏虚的状态,所以用大量的熟地,高效地填补肾阴,为阳气回归奠定结结实实的物质基础。
麦冬辅佐熟地,通过补肺阴,间接地滋补肾阴,肺属金,肾属水,麦冬的作用,可以用“降金生水”来形容。
五味子负责收敛、固涩,将补充的阴液牢牢地收在肾中,防止流失。
巴戟天温补肾阳,和其他补阳药相比,巴戟天的特点是温和不燥烈,既鼓舞肾中一点真阳,让这团小火苗持续燃烧,又能引火下行,像磁石一样,对浮越的阳气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让阳气往下走。
茯苓是点睛之笔,茯苓有两个关键作用。
一是制约熟地的滋腻,熟地属于中药里的厚重补给之物,缺点就是不好运化,茯苓健脾以助运化,让药效顺利吸收。
二是辅佐巴戟天,大多数人对于茯苓的印象是健脾祛湿,茯苓药性趋下,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为水火下行开辟出一条通道,既能引导水液下行,也能帮助阳气下降回来。
引火汤滋肾养阴,有效地制约、涵养阳气,实现阴阳平衡。
当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喝,符合以下特征:经常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干口渴,腰膝冷痛,酸软无力,舌红或舌尖红,这一类型的人比较适合这个方子。
来源:温暖中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