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峻挑战,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传统水源十分有限。大气中的雾是一种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水资源,然而,现有集雾技术长期面临“捕获与运输”之间的平衡难题:高效捕获水滴的同时往往阻碍其快速脱离与输送,成为制约集雾效率的关键瓶颈。
近日,江苏大学闫研教授、戴江栋副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多生物启发的超滑表面阵列,通过在润滑液注入多孔表面保留暴露的亲水凸点,成功解决了上述困境。该表面融合了沙漠甲虫背壳的亲水/疏水交替结构与猪笼草超滑表面的特性,实现了高效雾滴捕获与快速液滴输运,集雾效率达到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在雾流量300至1500毫升/小时的条件下,每小时每平方厘米可收集5000至60000毫克水。此外,通过在凸点中集成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该设备还能同步实现水的收集与净化。相关论文以“Preserving exposed hydrophilic bumps on multi-bioinspired slippery surface arrays unlocks high-efficiency fog collection and photocatalytic cleaning”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具有Janus结构的基底:上层为亲水的BaSO₄纳米颗粒,下层为疏水的Cu(OH)₂纳米棒阵列。通过水下注入润滑油的策略,成功防止亲水凸点被油包裹,使其在超滑表面上保持暴露状态。实验表明,水下注入的样品比空气中注入的样品润滑油增益提高22%,且在高速旋转后润滑油损失更少,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
图1 | 多生物启发SLIPS的设计示意图 a 结合沙漠甲虫背壳的Janus结构与猪笼草超滑表面的集雾机制示意图。 b 具有暴露亲水凸点的SLIPS基底制备与润滑油注入步骤示意图。
图2进一步比较了两种注入方式下样品的性能差异。水下注入的样品具有更小的水接触角和更大的滑动角,说明其表面亲水区域得以保留。在长期集雾测试中,水下注入样品的集雾率比空气注入样品高出33.2%,且液滴临界脱离尺寸更大,有利于提高单次收集水量。
![]()
图2 | 水下/空气注入Cu-SHBL-SLP样品的表征与集雾性能 a 润滑油增益质量;b 水接触角;c 水滑动角;d 经1500 rpm旋转60秒后的润滑油损失质量;e 长期集雾性能与稳定性;f、g 空气注入与水下注入样品在集雾过程中的实时光学观察图像。
图3系统比较了不同阶段薄膜的集雾性能。从原始铜片到最终的超滑亲水凸点表面,集雾率逐步提升。其中,Cu-SHBL-SLP薄膜表现最佳,其首次液滴脱离时间短、重量大,说明亲水凸点有效促进了雾滴的捕获与合并。通过调控BaSO₄含量,研究发现0.53 wt%的钡含量可实现最佳平衡,进一步验证了亲水凸点在优化集雾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
图3 | 不同阶段薄膜的表面润湿性与水滴粘附控制 a 各样品集雾率比较;b 首次液滴脱离时间与重量;c 不同Ba含量样品的集雾率;d 水接触角;e 水滑动角;f 液滴粘附力;g 首次液滴脱离时间与重量随Ba含量的变化。
图4通过原位红外光谱揭示了亲水凸点对水分子解离的促进作用。随着凸点数量增加,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与弯曲振动强度显著增强,表明其表面水亲和力提高,初始液滴形成与合并速度加快。
![]()
图4 | 具有/无亲水凸点的SLIPS表面水分子解离与捕获机制 a 不同Ba含量样品在连续水蒸气吸附下的原位DRIFTS光谱;b、c 不同振动峰强度比值;d、e 有无亲水凸点表面对雾流中水分子解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5展示了从二维图案到三维阵列的宏观设计与集成。研究团队受仙人掌启发,设计了具有锯齿边缘的“反向圣诞树”结构,通过调控长度与倾斜角,优化了拉普拉斯压力与重力协同作用下的液滴输运。在最优参数下,二维图案化表面在300毫升/小时的雾流量下集雾率超过5000毫克/平方厘米·小时,在1500毫升/小时条件下可达60000毫克/平方厘米·小时,创下当前最高纪录。进一步组装的立体集雾装置在500分钟内收集超过660克水,并具备优异的成本效益。此外,通过在凸点中负载TiO₂,该表面在紫外光照下可高效降解雾中的有机污染物,实现集雾与净化的协同进行。
![]()
图5 | 三维集雾器的宏观设计与装置性能 a 二维图案化集雾器的制备过程;b、c 不同长度与倾斜角对集雾率的影响;d 最优二维图案集雾过程高速摄影图像;e 本研究与其他代表性工作的集雾率对比;f 组装的三维集雾装置;g 其集雾性能;h 500分钟内收集超过660毫升水;i、j Cu-SHBL(Ti)-SLP薄膜的制备过程与SEM图像;k、l 集雾过程中罗丹明B降解的实验设置与结果。
该研究通过融合多种生物灵感与先进材料设计,提出了一种既能高效集雾又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创新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通过水下注油策略成功保留了亲水凸点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集雾过程中捕获与运输之间的矛盾。未来,这一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并应用于便携式、低能耗的集雾产品,为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新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