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的香港,春寒未毛主席题过词的人12: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褪,一代宗师蔡元培先生溘然长逝。
![]()
两日后,毛泽东同志致唁电中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字挽联,如金石铸刻,既凝练了先生在学术教育界的崇高地位,更定格了他为人处世的光辉品格,成为后世仰望的精神坐标。
![]()
这位近代中国的文化巨擘,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蔡光普经营钱庄,为人宽厚,母亲周氏知书达理,家风的浸润让他自幼便养成了谦和笃学的品性。
![]()
“学界泰斗”四字,是对蔡元培先生学术造诣与教育革新的精准注解。自少年苦读始,他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举举人,二十四岁成进士入翰林,考官赞其文“简洁名贵,滴滴归原”,帝师翁同龢盛誉其为“隽材”。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学传承,为他打下扎实的传统学问根基,而时代变局又让他跳出故纸堆,开启求新求变之路。六十年读书不辍的坚守,让他学贯中西:既深耕传统伦理,编撰中国首部《中国伦理学史》,为近代学术研究搭建框架;又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学,吸纳西方哲学、心理学精髓,翻译《伦理学原理》,融汇东西方文明智慧。
![]()
而真正让这一称号熠熠生辉的,是他执掌北大时的惊世革新。1917年,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校训,打破学术壁垒,让陈独秀、李大钊的新思想与辜鸿铭、刘师培的旧学论在燕园共存,使北大从旧式学府蜕变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现代学术的摇篮。
![]()
他主导制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首个法令《大学令》,倡导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育并举的完整体系,更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国家培育了一代栋梁。先生以学术为基,以教育为刃,劈开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蒙昧迷雾,堪称学界当之无愧的领航者。
![]()
“人世楷模”的赞誉,彰显了蔡元培先生淡泊名利、坚守正义的人格魅力。身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他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晚年旅居香港时家境拮据,逝世后不仅无片瓦寸地,还留有千余元医药费欠账,入殓衣衾全赖友人筹措。这份清廉自守的品格,既源于绍兴士人“安贫乐道”的传统气节,更出自他对“利不苟取”的人生坚守。
![]()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一生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担当: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创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为推翻帝制奔走呼号;抗战爆发前,苦劝汪精卫放弃亲日立场,面见蒋介石时因呼吁全面抗战遭冷遇,竟以绝食四天相抗;他与宋庆龄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许德珩等爱国人士、丁玲等共产党人,不畏国民党高压,公开谴责特务暗杀行径,为民族保存元气。从排满革命到抗日救亡,从倡导民主自由到维护人权正义,先生始终以“学术救国,道德救国”为信念,在强权面前不折腰,在危难之际显担当,用一生践行了“好学力行”的自我期许。
![]()
岁月流转,蔡元培先生的身影虽已远去,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八字挽联始终熠熠生辉。先生以学识滋养社会,以品格照亮人心,为中国现代教育与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石,也为后世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标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