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人用镜头记录父母日常的视频,我很羡慕,但我没有这个福气了,因为我的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
我要写的我父亲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至1980年代。
1986年4月19日,父亲走了,时年43岁,父亲是带着满满的不甘走的。
一
父亲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上小学在县城(那候只有城里才有学校),父亲天资聪颖,学习用功,是全县唯一一个考入省城上中学的,报到的时候,家里能给他的,只有小半截铅笔。60年代初,父亲以全省唯二的成绩考入北京的一所大学就读,但不知是饥饿(父亲讲过,他们没有吃的,将报纸煮成浆糊吃),还是高校院系调整合并,又或是政治问题(爷爷年轻的时候,迫于生存,加入过门道会组织;父亲煮报纸吃的时候,有可能将载有重要内容的报纸煮着吃了),父亲入学时间不长,就退学回来了。这对父亲是个不小的打击,为此父亲一直不愿结婚,直到后来遇到了母亲。
京城短暂的生活,使父亲养成了乡下人还没有接触到的一些生活习惯。在农村大家还在用清水或盐水漱口清洁口腔的时候,父亲就已常年用牙膏刷牙了。大概是1977年左右,我们一家四口年收入还只有200元的时候,就已经买了收音机和自行车,这被老人和左邻右舍视为败家和不会过日子。
父亲酷爱看书。1978年,我8岁,上小学三年级,识字还不多,父亲带回来一本破旧的外国小说,书名大概叫《十张羊皮》,讲十个人员上到一座岛上,一个一个离奇死亡的故事。我一口气看完,在喧嚣的房间里冷战不已。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狐狸列娜的故事》,我讲给小朋友听,有了十几个追随者。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的一天,父亲回到家,拿着一本书向正在院子里玩耍的我呼喊招手,那神情就像一个淘到了宝贝的朋友在热情地招呼你去分享喜悦。也是在那一年,文化思想领域的管制开始松动,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进城买了唐人的《金陵春梦》、《红楼梦》、《中国历代文论选》等书,回到家就手不释卷地读了起来,家里做饭、喂猪、洗衣、管娃、搞卫生的事全扔给了母亲。这让只读了两年书,只认识自己名字的母亲很是生气,一把抢过父亲手里正在读的《红楼梦》,边走边撕,父亲赶紧起身,跟在母亲后面赔着笑脸,一张一张捡起,再用浆糊粘起。
80年代初的一天,一个白发老人来到我们家,听父亲讲,那是他在省城念中学时的老师,父亲和他的老师闭门谈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但从父亲出来后的表情上,我看到了,时隔二十年后,父亲仍对被迫中断学业抱有十足的愤懑和不甘。
整理叙述父亲的故事,首先是我的需要,当然也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如果大家喜欢,这只是第一章,后面还有很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