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菁kids北京(ID: Jing-kids )
最早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那批孩子们,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不少人成为了父母。K-12国际化教育,和海外的留学、生活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次访谈的主人公是Luna,她从小在北京长大,和父母、祖辈一样就读于中关村小学;中考后,她转轨到国际学校,却未料到所在的班级环境如此糟糕:一半学生逃课,前后换了四位班主任,攀比成风,多个同学转去他校,仅十几个人拿到毕业证书。
但凭借着小时候当花滑运动员,在冰面上一次次摔倒又站起来的勇气与韧性,Luna仍获得了“公立十大常青藤”的offer,心理学毕业后留美工作,在哥大读研后,又进入了知名汽车大厂,是高中班级留在美国的唯二女生之一。
面对中美关系的变化、AI技术的突飞猛进、所在行业的裁员潮,她也在思考未来的方向。过去,她曾无数次从不利的环境里突围,或许这次也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
*以下使用第一人称讲述
![]()
意料之外的高中三年
很多人在“吐槽君”这类账号上才能看到的奇人奇事,我在高中时就亲眼目睹过无数次了。
我生长于北京海淀区,中小学都按部就班在公立学校就读。2009年夏天,中考结束后,我跟着知名教培机构,去英国游学了三个月。回国后,我提出了出国的想法,“中考太累了,我不想再卷一遍高考,而且国外自主性高的学习氛围很适合我。”
当时“低龄留学潮”还未兴起,身边的家长少有让孩子中学就出国的,我爸妈不放心我还没成年就独自去国外生活,商量后,我们决定先在国内读个国际高中。
我参加了两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的中美合作项目的入学考试,考的无非是英语听说读写,我从三岁开始学英语,上过各种英语补习班,考试于我而言并不难。
最后,我在两所学校里,选了办学更久的那家,原本是为了求稳,没想到却开启了“鸡飞狗跳,状况百出”的高中生活。
那一年,我们学校招收了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的转校生,他们大多父母不在北京居住,或者父母在北京工作,但没有时间管孩子学习,于是在天高海阔的环境里纷纷“放飞自我”,经常在课上调皮捣蛋,影响老师的授课进度,连带着班上其他学生也都会受到影响。
学习环境实在过于恶劣,那时,我和家人一度想转学。但另一所有中美合办项目的学校上课进度很快,转过去可能得重读一遍高一,权衡之下,我们还是放弃了转学的想法。
后来我发现坏事也有好的一面,因为班里一半的人都不学习,老师有更多空闲时间,我们五六个好好听课的学生就经常组团去老师办公室一对多上课,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我们班当时“攀比之风”也很盛行,同学们之间互相比较住在哪个小区、背的什么包,从中获取一种优越感。
当时我也还未成年,要说完全不被周边环境影响,也不可能。但好在我父母的教育理念很好,对孩子也上心,当我流露出攀比的苗头或脱产学习的想法,他们总能及时给我纠偏,让我不至于走上弯路。
刚入学时,我们班是40多人,中途有人出国了,有人转回公立体制了,到最后,拿到中美课程毕业证书的只有十几人,仅占入学人数的1/3。
高中这段奇特混乱的经历,对当时的我而言,确实不堪其扰。但等到本科出国留学,见识到更广阔、自由、光怪陆离的世界后,我反而完全对这类麻烦与诱惑“免疫”了,既不会因为无拘无束而随心所欲,也不会因为课程难而中断学业,毕竟再难也没有高中时难呢。
![]()
![]()
海外十四年
2012年,我拿到了加州系大学的offer,开始远赴海外留学。
本科时,我学的是心理学,这是我喜欢的专业,但开始工作后,我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一行。
一开始,我因为学校的要求去了华盛顿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去法院旁听,把庭审内容记录下来,整理好交给领导,他们再去和受害者沟通。但每一次旁听完,我都会因为受害者的遭遇而心情沉重,也因为自己无法给到他们切实的帮助而失望。
我想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当心理咨询师,所以回学校找了份学术指导的实习,主要就是给学生们一些选课建议。但没想到我在这个岗位上的感受,和在上一份实习大差不差。
我也许要去问绩点骤降的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当他们说遭遇了家人离世、父母关系破裂、家庭资金困难,我得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去安慰他们,这让我很有负担感,也很难快乐起来。
我仍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更想从事积极一些的工作,于是尝试了市场营销,去分析用户的心理,了解他们的习惯,果然这份工作很适合我,我做得得心应手。
本科毕业后,我入职了一家做健康食品的日本公司,先从销售做起,后来转到营销部门。工作两年后,我想更进一步,去做市场分析、商业分析,就申请了哥大的数据分析硕士。
![]()
在哥大的第四个月,疫情爆发了,当时国外的舆论对亚洲人不是很友好,我连出门坐地铁都很担忧会被莫名其妙的人攻击,妈妈也每天睡不着觉,担心我在国外不安全。
当时我想过回国,在线上读完研究生,但还是觉得不甘心。从2012年出国,八年的时间,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才留下来的,就这么放弃太可惜了。
还好,在最艰难的时期,我获得了美国知名汽车品牌的工作机会,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这家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师,直到现在。
我们高中班来美国留学的有十六七人,刚出国那几年,我们关系还很紧密,因为高中班长家庭条件很好,在加州有个大别墅,他又热衷于组织聚会,所以每逢寒暑假、感恩节、圣诞节,我们就会从各地飞到他家玩,这也让异国求学的我们少了一些孤独感。
后来大家就各奔前程了,有三四个同学没毕业、中途辍学了,有几个是办理完移民就回国接手父母的事业,还有的是回国自己创业,也有移民其他国家的。
到现在还留在美国的,只有我和另一个女同学,她非常厉害,现在已经成为了华尔街知名投行的VP。
独自在异国生活,会有很多孤独的时刻。
刚搬去公司所在城市时,疫情还未结束,所有人都是线上办公,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就独自去滑雪,听到身后有人在说中文,就很开朗地去和他们打招呼、加好友,这才慢慢拓开了朋友圈。后来我还组建了一个500人的华人群,群友每周都会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在异国扎根,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用了十余年才完成。但这两年,我却开始考虑回国。
![]()
![]()
AI时代下的职场
其实我曾经回国工作过一次。那时我刚从上一份工作辞职,在等待哥大的录取结果,回国后在一家负责留学背景提升的教育公司做市场营销。
那是家创业公司,工作辛苦自不必说。当时的领导还很是奇葩,经常晚上十点给我发消息,“你看看这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你看完明天给我汇报一下。”我只觉得无语,干完三个月,拿到研究生offer后立马走人了。
我当时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国内“工作与生活没有边界线”的职场环境,但现在再看中美职场,我更关心的是行业的发展潜力与可持续性。
在美国持续生活了14年,我能明显感觉到,美国发展的停滞和对落后的恐慌与傲慢。
我去过美国的大部分城市,但至今都无法理解城市基础设施为什么这么差劲,千疮百孔的道路,颇不便利的交通,挂在路面的电线杆……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也不想去改变。
我就职的是车企,对这个行业了解比较多。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既卷价格又卷技术。美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今年7月“大而美法案”通过,规定自2025年9月30日起,不再为新电动车提供高达 7500 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面对竞争,不是加大扶持力度,而是砍掉补贴,相当于直接退出赛道,不比就不会输。但真的只要捂住眼睛、看不见,事情就不会发生吗?
我感觉这个公司已经没救了,所以最近也在看有没有跳槽的机会,如果真的能在国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还是挺想回国的。
毕竟,顺着潮水的方向才能借力不是吗?
![]()
我所在的数据分析岗位与AI关系紧密,AI是当下最热门的行业话题,也有着最激烈的竞争,我们还无法知晓这场科技战争谁会赢,但只要始终保持在场,就不会被落下。
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下午都会去练花样滑冰,经常摔倒,嗑得青青紫紫,甚至皮开肉绽。但下一次我还是会站上冰面,把练习了上百遍的动作完美完成,就这样练了六年,拿到过全市前四名的成绩。
后来我没有成为花滑运动员,但这段时光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长达数十年。
换专业也好,换城市也好,出国又回国也好,路总会转弯的,但我想没有一段路会白走。
本文授权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