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均为原创首发、观点唯一的文章。在阅读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能方便您讨论分享,也能给予我最大支持,非常感谢!

计鹏原创,可分享,可以转载!
孤竹人的南下与北迁之路
文 | 计鹏
关于孤竹国的迁徙方向,喀左与卢龙两地观点各异,各有所据。
喀左人主张“孤竹南下”,其依据在于当地各阶段文化遗址丰富,且《汉书》、《水经注》等早期史料所载孤竹国的地理位置,多指向其最终落脚处。此外,孙薛营子遗址仅见战国遗存,缺乏商周时期文物,也从考古层面支持了这一观点。
而卢龙人则坚持“孤竹北迁”,理由在于本地夏家店上层文化与魏营子文化遗存稀缺,反映出周代孤竹人逐渐被中原势力边缘化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喀左地区的相关文化遗址与出土文物更为丰富,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推断。
面对这一学术争议,长期致力于孤竹史研究的张松老师提出关键一问:“无论南下还是北迁,总需一条通路。这条路,究竟在何方?”
![]()
孤竹国的南下与北迁之争示意图
一、两条可能的迁徙通道
结合地理环境与文献记载,可梳理出两条可能的迁徙路径:
1、冷口道
据《青龙县志》记载,此路自卢龙北行,经冷口关、八道河、骆驼岭、庙岭、长河、亮甲台、偏崖子,至汤道河镇,过大煤岭后进入辽宁境内。该线路里程较短,但山路较长。
2、义院口道
综合《青龙县志》、《抚宁县志》、《秦皇岛交通志》等资料,该路线从卢龙向东越过碣石山,出抚宁榆关镇,过义院口,翻越青龙县的梯子岭、歹毒岭、石门岭,最终抵达大凌河流域。此道里程稍长,但山路较短,沿途险峻程度与冷口道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冷口道途经青龙县抄道沟(南坡有八道河通往亮甲台的小径),该地曾出土一批窖藏青铜器。考古学者郑绍宗认为,这批青铜器可能是草原文明南下的物证,埋藏时间不晚于战国初年,正在齐桓公讨伐孤竹、孤竹国南迁之际。因此,冷口道更可能是孤竹人迁徙的首选路线。
此外,辽宁学者曾提出青龙河古道的可能性,但青龙、卢龙等地志均未记载,或因当地人对地形与交通变迁更为熟悉,此说目前尚存疑问。
延伸阅读: 从河北到辽宁,无终道是杜撰的,证据面前看你信不信。
![]()
孤竹之路
二、孤竹人的资源掠夺路线
史料记载显示,山戎、令支、孤竹三族常联合或单独南下,侵扰燕、齐边境。其目标以掠夺资源为主,而非占领土地,符合北方游牧民族的一贯策略。从战略需求与通行条件分析,孤竹人多以步骑兵为主力。尽管辽西、冀北一带曾发现青铜车构件,但不足以证明他们已形成“百乘之国”的规模。
根据掠夺活动多发生于永定河以西的区域,可推测其路线可能经由古北口,再东不过卢龙口。这条通道既便于快速机动,也契合其“掠而不占”的生存逻辑。
![]()
延伸阅读:孤竹国:在喀左不在卢龙的十大理由,条条都令人耳目一新
三、结语
孤竹国的迁徙路线,不仅关乎地理的连通,更映射出古代民族在政治与文化挤压下的生存选择。冷口道与义院口道作为可能的南北通道,为我们理解孤竹人的流动提供了空间线索;而其掠夺行为所反映的生存策略,则进一步揭示了他们在周代边疆格局中的动态角色。
![]()
孤竹寻根
延伸阅读:孤竹终章:生于卢龙,葬于建昌,一部跨越时空的归葬史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