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 你是否也注意到,街边曾经热闹的理发店正悄然消失?那些曾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门店,如今不少已大门紧闭,卷帘门上贴着“旺铺转让”的告示。
2.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预计将有超过30万家理发店关门歇业。仅前九个月,注销或被吊销执照的美发相关企业已达22.4万家,相当于每天近800家店铺退出市场。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毕竟剪头发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既不受电商冲击,也无法被线上替代,为何行业反而走向崩塌?
3. 真相或许就藏在那张让人眼花缭乱的价目表里。
![]()
4. 如今走进一家理发店,最先迎接你的不是剪刀声,而是价格迷宫。在北京,基础剪发标价普遍在100至400元之间,看似合理,可旁边陈列的烫染套餐动辄上千,甚至标出“尊享定制”“艺术重塑”等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价格体系混乱得如同一场心理战。
5. 更关键的是,墙上写的价目只是摆设,真正的收费标准掌握在“托尼老师”的口中。他们用话术层层引导,把一次普通剪发演变成高价消费的陷阱。
![]()
6. 一位男性顾客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原本选了398元的护理套餐,结果剪发过程中,托尼不断指出问题——“发质干枯需要深层滋养”“这款染膏更适合亚洲肤色”,一步步推荐升级项目。等到结账时,账单赫然显示2477元。他提出异议,却被店员告知“服务已完成,无法退款”,只能无奈买单。
7. 这类“低价引流、中途加项、强制消费”的模式,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顾客本为打理形象而来,却在无形中沦为营销目标,体验感极差,仿佛进店不是为了变美,而是为了掏空钱包。
![]()
8. 比强行推销更令人愤慨的,是预付卡骗局。许多发型师热情围拢,打着“家庭共享”“终身免费造型”的旗号劝说办卡,听起来优惠十足,实则是提前套现的手段。
9. 不少消费者刚充值数千元不久,再次前往时却发现门店一夜之间人去楼空。这背后正是近年来兴起的职业“闭店团队”——专门帮助经营不善或蓄意诈骗的商家快速圈钱、集体跑路。
10. 一位阿姨花了5000元办理会员卡,仅使用两次便遭遇店铺关闭,电话失联,维权时才发现还有十余名受害者与她境遇相同,合计损失数万元。这类事件频发,甚至登上中消协年度维权热点榜首。
11. 面对信任危机,越来越多顾客选择规避风险:宁愿每次单独付款,也不愿再为所谓的“长期优惠”预支金钱。安全感,成了比折扣更重要的考量。
12. 店内氛围也充满设计感的操控。员工通过对讲机频繁呼叫“3号准备接待”“A区马上结束”,刻意营造生意火爆、名额紧张的假象,让顾客产生“不办卡就会错过”的焦虑情绪。
13. 这种人为制造的紧迫感,完全背离了理发应有的轻松与舒适,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压迫和消费胁迫。
![]()
14. 当营销压倒服务,从业者的心态也随之扭曲。曾经以技艺赢得尊重的发型师,如今更多被考核的是销售业绩。业内流传的说法是:现代托尼老师80%的时间用于说服顾客购买套餐,仅剩20%精力真正用于剪发,手艺早已被边缘化。
![]()
15. 去年湖南一名女性顾客前往染发,明确选择了棕色系,结果出来却是显眼的绿色。面对质疑,店方非但未道歉,反而声称“是你发质吸收异常”,要求额外支付修复费用。协商无果后,直接关门避责。
16. 另一起事件中,顾客希望修剪齐耳短发,却被理发师中途剃成光头,理由竟是“现在极短风很流行”。此举引发强烈不满,最终当事人报警处理。
![]()
17. 头衔泛滥也成为行业怪象。无论资历深浅,几乎所有发型师都冠以“总监”“首席造型师”“艺术顾问”等响亮称号。这些头衔并非源于技术认证,而是定价策略的一部分。
18. 即便消费者通过团购平台购买了低价剪发券,到店后仍会被劝说“普通技师水平不够”,必须加钱升级由“总监”操作,否则效果无法保证。这种变相抬价的做法,持续侵蚀顾客对行业的基本信任。
![]()
19. 消费者并非被动接受。被套路多了,自然学会反击:有人购入专业剪刀自学理发;有人专程寻找社区内的快剪小店,15元搞定一次清爽剪发,无需聆听冗长推销。
20. 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直接反映在市场数据上。2023年,全国理发店倒闭数量首次超过新开门店,而今年更是迎来全面爆发式的关店潮。
21.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整个行业都在衰落。在湖南怀化,一位名叫晓华的理发师逆势走红,靠的不是装修、不是营销,而是最朴素的三个原则。
![]()
22. 晓华的店面简陋,没有华丽装潢,但他坚持三点:第一,听得懂顾客的真实需求。当你说“稍微修短一点”,他就不会给你剪成寸头;第二,价格公开透明——剪发30元,染发80元,童叟无欺,绝不临时加价;第三,全程零推销,剪发过程中安静专注,从不开口谈办卡或升级服务。
23. 正是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承诺,让他门店外每日排起长队,不少人专程跨区前来,只为享受一次不被打扰的理发体验。
![]()
24. 晓华的成功证明:真诚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竞争力。他的剪刀剪出的不只是发型,更是一种久违的信任感。
25. 实际上,理发行业并未失去市场需求。数据显示,目前仍有约九成连锁品牌门店月营业额维持在5万至7万元区间,说明人们对理发服务仍有稳定需求,只是拒绝被欺骗、被操控。
26. 这场席卷全国的倒闭潮,表面看是经营寒冬,实则是行业自我净化的过程——那些只想赚快钱、忽视技艺提升、依赖套路收割用户的店铺,终将被淘汰出局。
![]()
27. 至今仍稳健运营的老店,往往坚守传统价值观:不推预付卡、不搞虚高定价、不玩话术游戏。它们依靠的是老客口碑和回头率。例如一家开业20年的老式理发店,老板表示:“我每天只接20位客人,每人认真对待,剪好每一毫米。顾客满意了,自然会再来。”
28. 结语
29. 理发本质上是一门手艺活。顾客愿意付费,是期待获得整洁得体的形象改变,而不是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博弈。
![]()
30. 希望这一轮洗牌能让从业者警醒:真正留住客户的,从来不是花哨的话术或复杂的套餐,而是扎实的技术、透明的价格和发自内心的服务态度。
31. 只有让“托尼老师”重新回归手艺人身份,放下推销话术,拿起剪刀专心打磨技艺,这个行业才能重获生机,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参考资料:广州日报《3·15典型案例|免费造型实为骗局,“职业闭店”套路满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