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泾镇的淞虹苑小区里曾经有这样一片边角地,如今已成为居民们爱去的“星梦芳庭”。这里,蔷薇攀架香草芬芳,蜿蜒的石板路连接起邻里温情。这场“社区微更新”带来的,不止是一方美景,更是一次居民携手让家园变美的生动实践。
![]()
“能人清单”绘就治理底气
社区治理,关键在“人”。项目启动初期,居民区党组织就着手发掘社区里的各类能手,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排摸并汇总了一份社区“能人”清单。
![]()
很快,有农科院工作背景的居民杨阿姨为花园提供了专业种植建议;许多中青年志愿者承担起了主要的体力劳动和执行工作;孩子们也积极贡献了不少有趣的想法;而一些有时间、有经验的退休老人,则主动帮忙监督项目的进展。通过这种方式,社区有效聚集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为开展民主协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花园议事,让居民声音“响”起来
如何改造?居民自己说了算。从“花园设计大家谈”到“方案可行性论证”,社区议事厅从会议室搬到了改造现场。“石板路要绕开那棵老槐树”“花架高度得方便老人赏花”“要留块空地放石桌石凳”……改造方案讨论阶段。居民们围着草图你一言我一语,提出的意见被逐一记录标注。
![]()
经过居民的充分讨论,居民全程参与设计、建设与维护,治理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创造”。
![]()
温情接力,让志愿精神“传”下去
![]()
项目实施期间,老中青三代志愿者的接力奉献让人心暖。年老的志愿者们通过议事协商、现场指导,将多年积累的治理智慧与服务精神,悉心传递给中青年骨干与青少年志愿者。年轻的志愿者们主动发挥创意与艺术特长,在花园围墙上进行创作。社区治理的经验与热忱,在这样的“传帮带”中得以延续。
![]()
墙绘创作的忙碌身影里,志愿者丁女士的回归令居民们感动。作为淞虹苑的前租客,丁女士在此居住的几年间,对小区也产生了感情;如今虽因生活变动搬离,却始终关注着社区动态。此次听说小区微更新需要墙绘志愿者,她立刻主动报名,凭借绘画技能无偿参与,连续5天往返两地。她笑着说:“这份归属感太强烈了,真想再搬回淞虹苑。”
![]()
如今的“星梦芳庭”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志愿氛围愈发浓厚。杨阿姨提供了花种,小李牵头成立了“花园养护队”,孩子们搭建起的“昆虫屋”既为花园增添了自然野趣,又成了科普教育的小课堂。
![]()
社区里曾经的边角地经过改造变成了居民都爱来的“共享客厅”,“星梦芳庭”从一个提议变为现实,上演了一场温暖的幸福接力:居民积极提案、专业力量提供支持、大家共同约定长效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区不仅多了一处美景,更积累了一套居民自治的宝贵经验:老中青三代人分工合作,让居民真正参与进来,社区治理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走出一条居民自治、社区善治的可持续之路。
![]()
![]()

图片来源于新泾镇
撰稿:季佳佳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