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惠南小区内,伴随着电锯的嗡鸣声,一棵桑树上的过密枝条应声落下,久违的阳光顷刻洒入居民楼内。家住4楼的梁阿姨望着逐渐开阔的天空笑着说:“眼前亮堂了,心里也舒坦了!”
![]()
▲登高车+人工修剪
钱从哪里来
惠南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6幢六层住宅楼构成。小区内的树木因常年疏于修剪,日渐繁茂。“不但视野全被遮挡,连晾衣服都成了问题。”梁阿姨指着窗外的桑树说,“风大的时候,树叶蹭着窗户,晚上吵得人睡不着。”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棵桑树位于小区中央花园,有五六层楼高,北侧紧挨居民楼,遮挡了多家住户的晾衣架,南侧枝条则触及电线,存在安全隐患。花园内的另一棵广玉兰,同样高达五层楼,再加上几株枝叶浓密的乔灌木,导致低层住户室内采光严重不足,晾晒衣物困难。居民多次向居委会反映,但老小区资金缺口成了横亘在前的难题,修剪计划一拖就是几年。
修剪前
![]()
![]()
修剪后
好在2025年,虹口区探索出“政府主导+街道联动+物业参与+资金共担”的协同治理模式:由区绿化中心承担60%的治理费用,剩余40%按照“一小区一议”原则,由街道、物业、业委会协商分摊。
在各方协力合作下,费用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三周内,惠南小区完成居民意见征询、方案公示等法定程序,让“卡壳”多年的修剪计划顺利落地。
为每棵树定制方案
资金到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修剪“惠民”又尽量不“扰民”,成为项目推进的核心问题。
家住底楼的支老伯在小区住了近40年了,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枝繁叶茂,几乎遮蔽了大半个院子。“简直是‘甜蜜的苦恼’!”支老伯无奈地说,“家里白天也常年开灯。秋天桂花散落,每天都要扫三四畚箕。”
由于空间有限,施工队只能靠人工攀爬和手锯进行精准作业。看着天空一点一点露出,支老伯不禁感叹:“总算重见天日了,你们真是干了件大好事!”
新虹园林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小区道路狭窄,部分修剪区域大型车辆无法进入,施工队采用“登高车+人工修剪”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空间有限、机械无法触及的树木,则依靠人工攀爬方式,完成精准作业。“我们坚持‘一树一档一方案’差异化修剪,修剪后及时涂抹愈合剂,在改善通风采光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树木健康。”
![]()
▲人工攀爬、系挂安全绳索作业
![]()
▲双人配合用高枝剪修剪
![]()
▲修剪创口涂抹愈合剂
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流程、固化机制。”区绿化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前期试点探索中,个别小区因事先沟通不足,施工时居民临时新增诉求,导致进度受阻。
为此,虹口区创新实施“双踏勘、双确认”机制:首次踏勘由绿化专家、居委会、物业联合走访,记录树木分布、收集居民意见;二次踏勘则对照初步方案逐株复核,确认每棵树的修剪范围与程度;最终在小区公示栏详细标注每株树的编号、位置及修剪细节,确保“公示几株、修剪几株”。
![]()
▲相关人员现场确定修剪方案
“当然,对于居民的合理诉求,我们会尽量满足。”该负责人举例说,在长安小区树木修剪过程中,居民提出两棵棕榈树枯叶藏虫问题,施工队立即增补清理方案,高效完成枯枝清理与虫害治理。项目完工后,区绿委办还为物业、居委会开展专题培训,引入季节性剥芽等长效管护措施,形成一套“空间受限小区”的精细化管护范本。
阳光照亮更多角落
据悉,自2025年虹口区启动居住区树木遮挡治理工作以来,已覆盖15个小区,完成340余株树木修剪。区绿化中心透露,目前另有1个小区已完成排摸,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将完成超420株树木修剪。
如今,惠南小区的居民们终于迎来“透亮”的秋天,而光明和温暖将蔓延到更多角落。

记者:陈怡
图片:陈怡、区绿化中心、北外滩街道、新虹园林公司
编辑:陈怡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