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出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科学康复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来教大家如何正确“护膝”。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膝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软骨逐渐退化、磨损,伴随骨质增生和滑膜炎症。核心在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负重,软骨逐渐变薄、破裂,甚至脱落,失去原有的缓冲功能。为维持关节稳定,关节边缘代偿性增生形成“骨刺”,同时滑膜因刺激产生炎症,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失去软骨保护的软骨下骨也会因长期受压而硬化,甚至出现囊性变。
早期患者多在活动后感到膝盖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加重,疼痛可在静止或夜间出现。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下蹲、上下楼梯变得困难。部分患者出现“o型腿”或“x型腿”等畸形,甚至感觉膝盖“打软腿”,走路时伴随“咔嗒”声或摩擦感。
![]()
尽管膝骨关节炎无法根治,但可通过科学管理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康复应围绕“减负荷、强肌肉、护软骨”三大方向展开。
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时,可用冰敷缓解症状,每次十五分钟,每日数次。缓解期则以热敷为主,活动前用热毛巾敷膝部十五至二十分钟,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僵硬。药物方面,外用药如双氯芬酸钠凝胶可优先使用,副作用较小;口服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体重管理是针对膝骨关节炎最有效的“药物”。体重每减少五公斤,膝关节负荷可减轻十五至二十五公斤。“管住嘴”比“迈开腿”对减重更关键。饮食应注重均衡,增加蔬菜、优质蛋白摄入,减少糖分和油腻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
很多老人因疼痛不敢活动,反而导致肌肉萎缩、关节不稳,形成恶性循环。运动应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重在坚持。低负荷有氧运动如游泳、水中漫步、骑固定自行车和平地步行,都是理想选择。水中运动尤其推荐,因其浮力可显著减轻关节负担。肌肉力量训练是康复的重中之重。股四头肌是稳定膝关节的关键,可通过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动作进行锻炼。臀部肌肉训练如蚌式开合,也有助于改善关节稳定性。运动前后应进行适度牵伸,放松大腿前后侧及小腿肌肉,防止僵硬。
![]()
治疗方面,超声波、电疗、手法治疗等物理治疗手段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疗法对部分患者也有帮助,治疗师建议患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日常生活中,膝骨关节炎患者应减少下蹲、弯腰等动作,可借助长柄夹子、鞋拔子等工具。手杖应拄在疼痛腿对侧,可分担约三成关节负荷。护膝可在活动时使用,但不建议长期佩戴,以免肌肉依赖。家居环境应做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使用坐便器,防止跌倒。
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会拖慢康复。比如,爬楼梯会使膝关节承受三倍于体重的压力,应尽量避免。也有人认为疼痛就应完全休息,事实上,长期不动会加速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急性期暴力揉按患处会加重炎症,应避免。所谓“软化骨刺”的偏方更无科学依据,正规治疗的目标是管理症状,而非消除骨刺。
若保守治疗无效,疼痛严重影响行走和睡眠,可考虑手术干预。关节镜清理术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可清除增生滑膜和游离体。对于终末期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能显著缓解疼痛、恢复功能。
膝骨关节炎虽为慢性退行性疾病,但“管理重于治愈,行动胜于静止”,通过科学减重、合理运动、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重拾轻松自在的生活。
■记者 李天蔚 通讯员 潘华杰
■文字编辑 沈莉娜
■栏目责编 周加姚 ■栏目主编 叶伟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