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传承近一个半世纪的海派名医石氏伤科,不少上海人对它耳熟能详,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石氏伤科以“看得见技艺、感受得到疗效”的展示形式,惊艳亮相于中医药非遗展区,将海派中医的百年底蕴搬上国际展会舞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区N4展台前,石氏伤科第五代嫡系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石瑛、石氏伤科主治医师熊轶喆,为观众详细讲解“密骨胶囊”、“养血软坚胶囊”等石氏伤科自制制剂的组方思路,从经典中药配伍逻辑讲到现代临床应用价值,让每款药品的研发脉络清晰可感。
![]()
除了传授深奥的理论知识,针对现场有颈肩腰腿痛困扰的观众,石氏伤科传人还上手演示核心手法。专家解释,这套手法以“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十二字诀为要旨,讲究“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还要兼顾筋骨同治与气血并调。石瑛一边行手法治疗一边娓娓道来,整复的巧劲刚落,体验者便忍不住连连称赞。
![]()
从左到右依次为:石兰亭、石筱山、石幼山
石氏伤科源远流长,在沪上传承近一个半世纪,根基深厚、博采众长。展台前,记者了解到,石氏伤科奠基于石晓山,先生自幼熟习拳棒,及至晚年仍对接骨入骱纯熟而敏捷。设诊所外,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为评议员之一。而石晓山提出的“十三科一理贯之”学术思想,对伤科“兼邪”的施治,尤多心得。将流派发展、声誉卓然的是石筱山、石幼山这一代。1929年起,两人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声名日盛,及至四十年代中期已为“沪上伤科名家”。石筱山先生纳徒多人,就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时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先后兼任教职,并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沪上石氏伤科石印玉教授根据疾病谱变化和中医学特色与优势,确立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损”的主攻方向,围绕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腿痛、骨骼肌减少症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研究创制了“密骨胶囊”、“养血软坚胶囊”等中药内服和外用(膏药)制剂。
前来进博会参观的中外人士不禁对这一流派颇感兴趣,“从小就听祖辈聊起石氏伤科,之前其实一知半解,如今在进博会得以深入了解,非常幸运。”上海长大的刘女士如是说。“中国传统中医太伟大了,很神奇!”来自德国的安娜告诉记者。
从书本知识走到“台前”,进博会犹如大舞台,在这里打破了传统医学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感。观众亲身参与、即时受益,让石氏伤科这样的知名流派在与现代人健康需求的碰撞中,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石氏伤科还带来了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最佳作品奖获奖作品“兰亭香笺”,引起观众驻足围观。
记者同时了解到,曙光医院至今已连续七 年参与进博会,成为“进博舞台”上一张亮眼的中医药名片。今年医院多了个新身份: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受邀的中医医院,首次参加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的进博会中医药非遗展区,将海派中医的百年底蕴再次呈现。
曙光医院党委书记周强峰介绍,此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在11月5日至10日期间持续驻场,同时还涵盖海派膏方、夏氏外科、徐氏儿科等多个极具地域特色的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面展现海派中医的多元传承与深厚底蕴。未来,医院还将持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让中医药服务大众健康,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讲好新时代中国中医的故事。
![]()
![]()
另悉,就在上周立冬时节,曙光医院启动膏方开炉仪式,同时蒋举办多场冬令市民养生节活动,旨在引导市民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习惯,重视秋冬时令养生,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发展。
原标题:《上海人熟知的石氏伤科已有一个半世纪,如今在“进博舞台”实现活态传承》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图片来源:蒋迪雯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