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时至骨自换——苏小松艺术特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幕,为沪上艺术爱好者呈现一场融合传统意蕴与当代思考的水墨艺术盛宴,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
![]()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时至骨自换”五个字,源自宋人陈师道的诗句,寓意着学问、艺术或修养的自然升华过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艺术家苏小松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
![]()
![]()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苏小松近年“新古典主义”风格作品约80件,涵盖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多个门类,全面展现其艺术探索的广度与深度,漫步展厅,如同畅游在诗歌之中,时刻能感受到空灵悠远的文人意蕴。展出数量最多的山水画中,三幅巨构作品尤为吸睛——《移居图》以宋画深远构图为基底,用“异时同图”手法将迁徙故事浓缩于画面;《寒山金阙》采用宋式屏风形制,以“计白当黑”的巧思用留白表现冰雪,墨色渲染的寒林间藏着静谧生机;《翠峰迎辉》则聚焦宋画敷色技巧,以层层金色渲染山峰,在精工细丽中透出沉稳高贵的气质。此外,人物画也颇具特色,每幅作品都吸引着观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
![]()
苏小松生于上海,早年随海上名师蕉雨研习虚谷画风,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后,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艺苑掇英》策划编辑,这段经历让他得以亲见大量古代经典原作,为深入理解中国绘画精髓打下坚实基础。
![]()
在创作理念上,苏小松以苏东坡《琴诗》中“人琴妙契”的禅理为引,提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强调绘画需在“形”与“意”间找到平衡。他认为中国绘画“意在笔先”的传统,与西方早期科学性写实截然不同,画家先构“胸中丘壑”,再以具体物象传递“真实”,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等经典的“三远法”,便是这种理念的极致体现,而这一思路也贯穿在他的创作中。此次展览既是他创作生涯的总结,也是其以笔墨探寻“道器之间”境界的生动实践。
![]()
据悉,本次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走进展厅,既能感受到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与法度精髓,也能看到艺术家融入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绘画“形”与“意”、“技”与“道”的深层关系。今天(11月8日)14:00—15:30,展览还将特别邀请苏小松老师以创作者与解读者双重视角,为大家开展专题导览,感兴趣的市民可通过“上海中国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参加。

图片来源于程十发美术馆
撰稿:甘力心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