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了”的舆论,本质是对其错误行径的合理批判,但现实是荷兰至今未纠错——既未停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也未纠正对安世半导体的非法干预。从最新动态看,荷兰仍在要求安世中国工厂及其代工厂恢复出口,同时否认张学政恢复CEO职务的诉求,完全无视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与对全球产业链的破坏。这种“既要打压又要利益”的矛盾做法,暴露了荷兰政府在“政治站队”与“经济利益”之间的摇摆,也印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的紧迫性。
![]()
荷兰的“错误坚持”:从“接管”到“施压”的持续越界
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始于2024年9月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强行接管,本质是中美半导体博弈中的“选边站队”。此后,荷兰不仅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资产与人事实权,还通过施压其母公司闻泰科技,试图切断安世中国工厂的供应链。2025年以来,荷兰进一步扩大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范围,将ASML的NXT:1970i、1980i等主流DUV光刻机纳入禁止出口名单,导致安世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一度中断。但荷兰并未就此止步,近期仍要求安世中国工厂及东莞、上海等代工厂恢复出口,试图通过“部分松绑”维持其在华经济利益,同时保留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压制姿态。
![]()
荷兰的“矛盾逻辑”:既要打压又要利益的现实困境
荷兰的“不纠错”,源于其对“经济利益”与“政治压力”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国是荷兰半导体企业的核心市场:ASML 2024年对华营收占比达28%,其中DUV设备销售额占比近90%;安世半导体中国区营收占比接近一半,东莞封测基地承担全球70%的出货。失去中国市场,荷兰半导体企业将面临巨大营收损失——新规落地当天,ASML股价应声大跌8.2%,市场预测其2025年营收可能缩水12%。
另一方面,荷兰政府无法忽视美国的政治压力。美国一直将中国半导体产业视为“战略威胁”,通过“芯片法案”“出口管制”等手段,迫使盟友加入对中国的技术围堵。荷兰作为ASML总部所在地,不得不配合美国的“全球供应链重塑”计划,但这种“牺牲自身利益换政治支持”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荷兰企业的根本利益。
![]()
中国的“反制与突围”: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自主”的转变
荷兰的错误行径,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进程。面对荷兰的出口管制,中国企业迅速调整供应链:格力取消了原定的21.8亿进口设备订单,转投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国产设备不仅性价比更高(比进口设备便宜近三成),而且交货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4个月;中芯国际等企业加大与日本及国产设备商的合作,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良率达90%,成本仅为ASML同类产品的1/3,2025年计划交付10台以上。
此外,中国商务部已连续两次就“安世事件”提出交涉,态度从“关切”转为“严正批评”,并明确将“企业自主权”纳入经贸大局。11月,中国商务部首次点名批评荷兰政府“继续一意孤行”,要求其“停止干涉企业内部事务”,并直言“无实际解决问题的行动”。这一系列反制措施,不仅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向荷兰及国际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不会容忍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单边干预,也不会放弃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道路。
![]()
结语:荷兰的“不纠错”,只会加速中国的“自主化”
荷兰至今未纠错,本质是“政治短视”的结果——为了迎合美国的政治需求,不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同时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阻止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反而会加速中国的自主化进程。从ASML的股价大跌,到中国企业的“国产替代”加速,再到荷兰企业的“市场损失”,所有数据都表明:荷兰的“错误坚持”,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应对策略,既要通过反制措施让荷兰感受“认真起来的实力”,也要继续推进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利益与产业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