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月5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事办公室的一则正式回应,为持续发酵一周的“翁帆入职清华”事件画上了决定性句号。
2
部分网友曾逐页查阅清华官网师资名录,未发现“翁帆”之名,随即宣称“谣言不攻自破”;另一些人则紧抓“杨振宁遗孀”的身份标签,断言其“靠背景上位”。然而,官方仅用一句话便澄清了事实核心:确已受聘,岗位属于教学科研类非编制序列,聘任流程合规合法,仅因岗位性质特殊,暂未在师资页面公示。
![]()
3
谣言与反转
4
这场风波的起点可追溯至10月28日。
5
当天,网络平台突然传出“翁帆正式加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消息,短短数小时内迅速登上热搜榜单。
6
初期讨论尚聚焦于她是否具备相应专业能力,但很快话题走向偏移——有人翻出她的私人生活细节加以评述,更有甚者直接贴上“走捷径”“裙带关系”的标签。
7
争议不断升温,直至11月4日,有媒体记者专程核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的教师名录,从教授到助理研究员逐一排查,确实未能找到“翁帆”二字。
![]()
8
这一结果再度点燃舆论,“入职失败”“传闻被证伪”的声音四起。此前指责其“靠关系”的群体,转而声称“果然经不起查证”,仿佛一切已成定论。
9
正当公众争论不休之际,11月5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事办作出明确答复。
10
校方确认,翁帆已被正式聘用,职位为教学科研方向的非编制讲师,聘任过程严格经过学院与学校两级学术委员会评审,符合现行制度规范,仅因其岗位属性,暂未列入常规师资展示页面。
11
同日,网易新闻进一步披露具体信息:她所任职岗位为讲师级别,研究领域集中于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并已开设一门名为《近代建筑田野调查》的本科生选修课程。
![]()
12
或许有人疑惑:非编制岗位和传统编制岗位究竟有何区别?为何不能公开显示于官网师资栏?
13
事实上,此类安排在国内高校中并不罕见。
14
以北京大学为例,去年该校引进一位环境科学领域的非编制研究员,专职负责某国家重点专项课题,其姓名并未出现在官网师资名单中,仅在项目介绍页面略有提及。
![]()
15
再看复旦大学,也曾有一位非编制讲师入职超过半年,才在其所属学院的“科研团队”子栏目中露面,而非纳入常规教师名录。
16
清华大学此次对翁帆的处理方式,正与此类先例一致,体现的是管理制度中的常态操作。
17
尽管外界热衷于质疑“关系户”,但如果深入了解翁帆的学术履历,这类猜测或许会自然消解。
![]()
18
非编制背后的学术硬支撑
19
她并非临时转向建筑领域,早在2011年便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历时八年,于2019年顺利取得博士学历。
20
在此期间,她并未局限于课堂学习。2018年,她参与翻译文艺复兴时期重要建筑文献《塞利奥论建筑——第六书至第八书》,该著作术语密集、语言艰深,仅专业术语的校对工作就耗时逾半年,足见其学术严谨性。
21
她的研究成果同样扎实可观。
22
从2019年至2023年四年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建筑史》《建筑师》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共7篇,其中3篇被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国际引文索引)收录,代表其研究达到国际认可水平。
![]()
23
一篇题为《约翰·索恩穹顶“初始原则”再探》的论文,更于2022年被剑桥大学建筑学教授Rowan Moore引用至其专著《Architectural Encounters》之中,显示出她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影响力。
24
除独立撰文外,她还承担多项翻译任务。她曾独自完成杨振宁《曙光集》的英文译本,2023年起又主持翻译《Quantum Narratives in Architecture》一书,这些工作均需深厚的跨学科理解力与语言功底。
25
清华大学方面亦指出,聘任她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其整理杨振宁学术资料的独特价值。
26
实际上,翁帆早前已在清华高等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员,主要职责是系统整理杨振宁2000年至2022年间的手稿、通信记录及批注材料。
![]()
27
这批资料涵盖大量未曾公开的学术思考片段,内容庞杂,仅分类归档便耗费三年以上时间。目前,她仍在持续推进《晨曦集》续编以及《杨振宁学术全集》的编纂工作。
28
此外,她还是杨振宁生前设立的“青年建筑史基金”的实际管理人,每年负责筛选申报项目并组织专家评审,该项工作要求申请人兼具建筑史专业知识与对杨振宁思想体系的深刻把握。
29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翁帆已接受剑桥大学建筑系的正式邀请,将于2026年赴英担任访问学者。
![]()
30
访问学者资格并非轻易可得,必须拥有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方院校严格的学术审核程序。
31
剑桥大学之所以向她发出邀请,正是基于她在西方建筑史领域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那篇被引用的论文,构成了双方开展合作交流的学术基础。
32
回顾此次争议,也与近期社会对招聘公平性的高度关注密切相关。
33
今年6月,湖北农科院曝出“萝卜坑”式招聘丑闻——为特定人选量身定制报考条件,最终被监管部门叫停整改。
34
此类事件使得公众对涉及特殊身份人员的录用格外敏感,一旦出现类似翁帆这样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人物进入顶尖学府,极易触发“暗箱操作”的联想。
35
但客观来看,清华本次的聘任流程无可指摘。
36
非编制岗位虽不占编制名额,但仍需通过学院与学校两级学术委员会的集体评议与投票表决,这是既定制度,无人可以例外。
37
更重要的是,翁帆的专业背景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
38
她长期深耕西方建筑史方向,无论是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已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还是参与翻译的经典著作,都展现出清晰连贯的学术脉络,绝非跨界蹭名之举。
39
至于“官网无名即未入职”的误解,则源于对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的不了解。
![]()
40
“官网无名字”的误解
41
除了前述北大、复旦的案例,清华大学自身也有类似实践。
42
去年,建筑学院曾招聘一名非编制课题研究员,负责“古建修复数字化技术”专项研究。该人员入职三个多月后,姓名才出现在项目团队介绍页中,至今仍未列入主师资名录。
43
在非编制岗位体系中,科研岗、项目制岗位、课题专员等类别,其信息公开形式本就不统一。有的单独列出,有的嵌入项目页面,极少全部归入常规师资名单。
![]()
44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杨振宁先生逝世后,网络曾流传关于“遗产分配”“遗嘱秘密”等不实信息。当时清华大学并未直接发声辟谣,而是公开两人联合署名的21篇学术论文,舆论迅速回归理性。
45
此次关于翁帆任职的争议,本质相同——唯有将真实的学术成果与规范的程序公之于众,才能有效击碎猜测与偏见。
![]()
46
综合来看,翁帆确已入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岗位为非编制教学科研岗,流程合规透明,官网未列名属正常管理惯例。
47
她拥有扎实的学术训练背景,承担具体教学任务,从事前沿研究,并持续推动重要学术资料的整理出版,每一项工作均有实质内容支撑。
48
在学术界,真正立足的根本始终是能力与成果。
49
无论身份如何,唯有具备真才实学,方能在高等学府赢得席位。翁帆此次任职引发的讨论,也为高校提出了新课题:非编制岗位的信息披露标准亟需更加明确与统一。
50
期待她未来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也希望公众能将目光更多投向学者的思想与作品,而非执着于身份标签与私人叙事。
![]()
51
5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