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冬天,尽管立冬来得特别早,可能是一个不太冷的“暖冬”。根据气象资料显示,11月7日12时03分到来的立冬,不仅落在农历九月十八,还是60年一遇的“早立冬”。
![]()
民间谚语早有“早立冬单衣过冬,晚立冬过年冷”的说法,今年立冬交接在午后,恰是“白天立冬暖烘烘”的征兆。 闰六月导致下半年节气整体提前,使得冬季的寒冷提前释放,整个不那么难熬。
气候专家也提醒,暖冬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冬季不冷时,开春后的“倒春寒”可能特别厉害,更容易引发感冒。
今年的立冬,落在公历11月7日星期五,农历九月十八日中午12时03分48秒。这个时间点很特别,在一天之中属于“午后立冬”,在农历月份里属于“月中立冬”,落在农历九月,更让它成了罕见的“早立冬”。
![]()
老一辈人常根据立冬的时辰和月份来预测一冬的冷暖,比如“早上立冬冷飕飕,晚上立冬暖融融”,今年交接在12点之后,预示着今冬可能是个暖冬。还有“冬在尾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的说法,今年立冬在九月十八,正好是月中,也暗示冬天可能不会太冷。
这种“九月冬”的现象,主要受乙巳蛇年“闰六月”的影响。 闰月让下半年的节气整体提前,导致立冬罕见地出现在农历九月,而不是往常标志冬季开始的农历十月(寒月)。 古人从立冬出现的农历月份,也能窥见冬季的一些端倪。
有“立冬在月头,冻死老黄牛”的说法,意指立冬若在农历月初,冬天可能又冷雪又多。 若是“立冬在月尾”,则可能冷得时间长,来年春天出现倒春寒。
![]()
今年立冬在九月十八,属于“月中”,对应着“立冬在月中,单衣能过冬”的讲法,预示着冬天可能偏暖,降雪相对较少。
关于“早立冬”,民间流传着“早立冬单衣过冬,晚立冬过年冷”的农谚。 寒冷来得早,冷空气提前释放,整个冬季不那么难熬。不过,暖冬虽然对日常出行和生活有利,但对农业生产而言暗藏挑战。
冬天如果不够冷,就难以冻死土壤中越冬的病菌和害虫,可能增加来年春季病虫害爆发的风险。 同时,雪水滋养不足,也可能导致春旱,影响作物返青和春播。
![]()
对于农业生产,“九月冬”也带来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九月立冬早,来年虫害少”。 寒潮提前,低温期延长,有助于冻死土壤中的害虫虫卵,为春耕减少病虫害威胁。 还有“九月立冬雪堵门,来年五谷压仓囤”的说法。
积雪能有效灌溉和滋养土壤,为春季作物生长提供良好基础,预示着来年可能是个丰收年。此外,民间也有“立冬在月尾,过年穿单衣”的说法,预示着虽然寒潮提前,但到春节时天气可能比较暖和,春耕准备工作或许也能提早进行。
立冬节气,自古备受重视,是“四时八节”之一。 在古代,立冬是个大日子,皇帝会率领百官到北郊举行“迎冬”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民间则有“贺冬”习俗,人们会换上冬衣,相互庆贺,宛如过年。
![]()
在饮食上,北方地区立冬少不了饺子,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戏言。 南方人则偏爱鸡鸭鱼肉等温热食物进补,如台湾立冬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常常座无虚席。
立冬之后,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立冬代表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此时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饮食及情志,为来年春天养精蓄锐。
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延长睡眠时间有助于养阴经,促进体力恢复。 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活动,可以使阳气上升。
![]()
冬季饮食应遵循“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 宜适当食用温热、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羊肉、鸡肉、核桃、大枣等,以补充能量,增强抗寒能力。 但需注意不可过于燥热,忌食生冷粘硬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在立冬时节,个人与家庭也需要从实际生活方面做好入冬准备。健康防护是首位,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准备一些家用健康监测设备和常用药品。
居家保障方面,北方地区需提前检查供暖设备,南方家庭可备好电热毯、取暖器等,同时注意检查门窗密封性,防止热量流失。
在穿着上,立冬后气温逐渐下降,需及时增添衣物,要特别注意头部、颈部、脚部等关键部位的保暖,外出时可戴帽子、围巾,穿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