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如今的新能源汽车4S 店,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横贯中控台的巨幅屏幕,或是主驾、副驾、后排各司其职的多屏阵列。销售会热情地演示屏幕的 4K 分辨率、分屏娱乐功能,将其包装为 “智能座舱的核心标志”。
从曾经的小尺寸中控屏到如今堪比电视的超大屏,从2020 年平均每车 1.74 块屏到 2024 年的 1.84 块(数据来源:中汽协《2024 智能座舱发展报告》),车载屏幕的数量与尺寸正成为车企比拼的核心指标。
但当营销话术褪去光环,我们不禁要问:这场轰轰烈烈的“屏幕革命”,究竟是提升了驾驶体验的真科技,还是背离驾驶本质的 “伪需求”?
![]()
01 屏幕内卷:千亿市场背后的风潮
车载屏幕的爆发式增长,早已形成一条规模庞大的产业链。据艾瑞咨询《2023 中国车载显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 年国内车载屏显市场规模达 121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增至 1430 亿元,复合增长率 5.8%。
在这条千亿赛道上,屏幕成为衡量“智能化” 的显性标尺:IDC 2024 年数据显示,10-15 英寸中控屏在新能源汽车中的装配占比达 68%,2K 及以上高清屏渗透率为 12.7%,副驾娱乐屏自 2020 年起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35%,成为增长最快的车载屏品类。从 “三联屏” 到 “无界屏”,从固定屏幕到可旋转、可升降的动态设计,车企们在屏幕上的创新可谓不遗余力。
这场风潮的背后,是电动化时代行业竞争逻辑的转变。当传统燃油车的“三大件” 优势逐渐弱化,新能源车企亟需找到新的差异化卖点。而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的直观载体,自然成为最佳切入点。车企通过堆砌屏幕数量、放大尺寸、升级显示技术,快速打造出 “科技感” 标签,吸引消费者目光。更重要的是,屏幕背后承载着软件服务、付费订阅等长期盈利模式,让汽车从 “一次性消费品” 转变为 “持续创收的智能终端”。
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屏幕竞赛”,却逐渐偏离了用户核心需求。部分车型为追求视觉冲击,将空调调节、座椅控制等高频功能全部集成到触控屏中,取消了传统物理按键;更有甚者在后排加装超大尺寸吸顶屏,不仅占用头部空间,还可能影响内后视镜视野。这种 “为了大屏而大屏” 的设计,正在让智能座舱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
02 安全与便利:被屏幕消解的驾驶本质
驾驶的核心诉求永远是安全,而车载大屏的泛滥,恰恰在不断侵蚀这一底线。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2022 年发布的《分心驾驶技术评估报告》明确指出:驾驶员操作触控屏的平均视线脱离路面时间达 2.1 秒,而操作物理按键仅需 0.9 秒。
以每小时60 公里的车速计算,2.1 秒的 “盲驾” 距离约为 35 米,足以应对一次突发的路口横穿或前车急刹(数据来源:NHTSA 官方测试数据)。更值得警惕的是,英国交通运输研究实验室(TRL)2023 年的实测报告显示:使用车载触控屏进行复杂操作时,驾驶员的认知分心程度达到 “高度风险” 级别,其对驾驶专注度的影响,接近血液酒精浓度 0.05% 的状态(注:我国酒驾标准为血液酒精浓度≥0.02%)。
操作便利性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车质网发布的《2023 年汽车投诉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23 年受理的 “影音系统故障” 投诉达 7132 宗,较 2022 年增长 18.6%,其中中控屏黑屏、卡顿、触控失灵占比超 60%。长沙车主易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的爱车中控屏频繁黑屏,导致集成在屏幕中的空调系统无法使用,酷暑天里苦不堪言。
即便是正常使用场景,调节空调温度需在屏幕上多级菜单查找,切换电台的操作耗时是物理按键的6-8 倍 —— 中汽测评(CCRT)2024 年智能座舱测评报告显示,42% 的测试者反映 “触控屏操作路径繁琐”,38% 的测试者遭遇过 “行驶中误触屏幕” 的情况。
J.D.Power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体验研究(NEVXI)同样印证了用户的不满:信息娱乐系统连续三年成为新能源汽车投诉量最高的类别,“语音指令识别准确率低” 和 “触摸屏响应延迟” 是两大核心痛点,其中方言识别准确率不足 70%,远低于用户预期。当一项技术需要用户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甚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时,其 “便利性” 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03 营销噱头:被放大的 “科技幻觉”
屏幕之所以成为车企的“营销利器”,本质上是因为其能快速传递 “智能化” 信号,却无需复杂的技术沉淀。在新车发布会上,车企总会重点展示超大屏的影音娱乐功能、多屏联动的炫酷效果,却对实际驾驶中的操作逻辑、安全风险避而不谈。这种 “选择性展示”,正在制造一种虚假的 “科技幻觉”。
部分车企的营销套路更是直白:将屏幕尺寸、数量作为核心卖点,在宣传中强调“45 英寸 8K 屏”“五屏联动” 等参数,却对屏幕的防眩光能力、操作响应速度(行业合格标准为≤100ms)、驾驶场景适配性等关键指标讳莫如深。
中消协2023 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维权报告》指出,32% 的消费投诉与 “宣传与实际不符” 相关,其中就包括 “低配车型屏幕分辨率缩水”“宣传的多屏联动功能需额外付费解锁” 等问题。
这种营销导向的设计,让智能座舱陷入了“参数内卷” 的怪圈。为了在宣传册上占据优势,车企不断刷新屏幕尺寸纪录,却忽视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属性。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所言:“有些智能配置是资本炒作出来的伪需求,车企应该聚焦用户真实痛点,而不是盲目堆砌配置。”
当屏幕成为营销噱头而非实用工具时,最终只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04 回归驾驶:好的智能交互该是什么模样
真正的智能座舱,从来不是屏幕的简单堆砌,而是以驾驶安全为核心,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好的交互设计,应当让技术“隐形” 于场景之中。
行业的理性回归也已显现。我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T/CSAE 334-2023《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系统安全要求》团体标准,从视觉分心(视线脱离路面时间≤2 秒)、操作分心(单次操作耗时≤3 秒)、认知分心(信息负载≤8 项)三个维度,为座舱交互安全划定了红线。
HUD(抬头显示)技术的快速普及更是重要信号,IDC 数据显示,2024 年车载 HUD 前装渗透率已从 2021 年的 11% 提升至 18.3%,AR-HUD 技术能将导航信息投射到风挡上,让驾驶员视线无需离开路面,其安全价值已得到行业公认。
此外,物理按键的回归也成为趋势。奔驰新E 级保留了空调、音量等高频功能的实体按键,宝马 iX 则采用 “触控 + 实体旋钮” 的混合设计,这些调整都源于对驾驶安全的敬畏。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智能不是消灭物理按键,而是让交互方式更贴合驾驶场景 —— 该触控时触控,该实体时实体。”
汽车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安全、便捷的移动工具” 为核心使命。智能座舱的发展,本应是用技术优化这一使命,而非背离它。当车企们争相在车里装下 “电视”,却忘了驾驶的核心需求时,再大的屏幕、再多的功能,也只是冰冷的参数堆砌。
真正的智能,不是让用户适应技术,而是让技术读懂用户;不是用屏幕数量彰显科技感,而是用细节设计传递人文关怀。未来的智能座舱,或许不再执着于屏幕的大小,而是追求“无界却不越界” 的交互体验 —— 在需要时提供精准服务,在驾驶时隐于无形守护。
当科技褪去浮躁的外衣,回归驾驶本质,才能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智能汽车的价值。毕竟,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一辆“移动的电视”,而是一辆更安全、更便捷、更懂我们的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