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1月6日讯 “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却用生命铸就了永恒的丰碑。烽火可以湮灭山河,但湮不灭一个民族的血性与脊梁;岁月可以尘封往事,却封不住青春对历史的叩问与回响……”
11月5日下午,青岛理工大学市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场由青春讲述的抗战记忆正缓缓展开——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青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青岛理工大学等共同承办的青岛市大学生“抗战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这里隆重举行。
![]()
从80余名初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29组选手,用青春的声音唤醒历史,用真挚的情感传承精神。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电影学院等十余所驻青高校的参赛选手以《魂兮归来》《冰血丰碑 时代回响》《八十六年的回响》《二十三岁的丰碑》等为题,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情的讲述,将现场观众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那枚刻着‘保家卫国’的弹壳,是我母亲的童年玩具,也是太姥爷留下的抗战印记……”青岛电影学院滕术宏同学的讲述,将一段跨越三代的守护娓娓道来;青岛理工大学董锐娴、单骁程同学以双人情景演讲形式,再现“乌斯浑河中的永生”,让“八女投江”的壮烈在当代语境下重焕光芒;青岛科技大学段亚彤带来的《文物未损 精神永存》,则从一件抗战文物的流转中,勾勒出民族记忆的坚韧传承。舞台上,有选手慷慨激昂,重现烽火岁月的铁血忠魂;也有人娓娓道来,讲述战火中不曾湮没的人性微光。一段段被重新擦亮的历史片段,在他们的讲述中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
![]()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4组、二等奖8组、三等奖17组。在庄重而热烈的颁奖仪式中,这场以“声音”为媒介的历史课圆满落幕。
![]()
“青年讲述历史,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创造,”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车景华在颁奖仪式上表示:“用青年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激活厚重的历史,让红色基因在语词的河流中自然流淌——这正是我们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实现铸魂育人的重要路径。”
![]()
下一步,青岛理工大学将持续深化“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依托语言与网络与新媒体学科优势、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平台等载体,将“抗战故事讲述”拓展为系列品牌活动,通过建立红色宣讲团、开发沉浸式党史微课等方式,构建“讲—演—创—研”四位一体的育人生态,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青理范式”。
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