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第八届进博会于11月5日开幕,3865名大学生志愿者“小叶子”走上进博大舞台。今年,志愿者服务保障组首次组建小语种志愿人才库、成立进博会小语种志愿者联盟,招募小语种志愿者129人。
![]()
高子佳在讲解“松江贴布画”非遗技艺。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级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高子佳在“小叶子”身份之外,还是一位非遗传播者。她曾在西班牙马德里、塞维利亚和巴塞罗那开展以“松江布”贴画、水族马尾绣等为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高子佳认为,青年是推动非遗与时代潮流结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高子佳注意到,今年的进博会专门设立了非遗系列文创纪念品,书法、木雕、苏绣、景泰蓝等元素大放异彩。她说,进博会不仅是经济贸易往来的窗口,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
![]()
郭倩妙为外宾讲述红色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在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叶子”中,有一批“一大专岗”志愿者,高级翻译学院2024级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郭倩妙是其中一员。在成为中共一大纪念馆“一大专岗”多语种志愿者之前,她曾多次参与国际传播与志愿服务实践。
郭倩妙认为,“一大专岗”实现了国际交流与红色传播的“双向赋能”。进博会不仅是经贸合作的平台,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的窗口。而多语种青年志愿者的参与,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了更多的青春活力。
![]()
进博会志愿者启动仪式宣传片中的马晓宇。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的外教马晓宇老师今年第三次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工作。从2006年开始学习中文、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留校成为一名阿拉伯语专业的外教,成为“我与上海”的城市推荐官,20年间,马晓宇经历了由求知者、播种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换。
在第六、第七届进博会上,马晓宇以志愿者和文化使者的身份走进场馆,通过网络向世界介绍进博会上的企业与产品。在第八届进博会上,马晓宇是一名小语种储备志愿者,还参与了进博会志愿者启动仪式的宣传片拍摄。
在进博会场馆里,他鼓励每一位“小叶子”用专业能力架起中外交流的通道。他说,每一次翻译,每一次解说,都是在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