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即将抽动时,那些难以言喻的“怪感觉”,是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的关键密码。这不是坏习惯,而是抽动障碍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前兆性冲动。
1
什么是前兆性冲动?身体的“内在警报”
简单来说,前兆性冲动就是抽动发生前,孩子身体或大脑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不释放不快的内在不适感。
对于抽动儿童,这种冲动可能是喉咙的异物感、皮肤的灼热刺痛、肌肉的紧张,或大脑里一种“必须这么做”的驱动。抽动行为本身,就是为了缓解这个“内在警报”而执行的“释放动作”。
2
为什么必须了解它?从“对抗”到“同盟”的范式转变
家长看到抽动,常会提醒、批评或命令孩子“忍住”。这如同让孩子憋回一个已经到了门口的喷嚏,不仅徒劳,还会因为压力倍增而加剧冲动,形成“越说越动”的恶性循环,并严重伤害亲子关系与孩子的自尊心。
当我们认识到前兆性冲动是一种真实的、不受意志完全控制的神经生理现象时,我们的角色就发生了根本转变:
▶ 从批判者变为理解者: 我们终于能读懂孩子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背后的真实原因。
▶ 从指挥官变为支持者: 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消灭抽动,而是帮助孩子学会与这种感觉共处,管理它,从而减轻其带来的困扰。这种转变,是一切有效干预的基石。
3
家长可以怎么做?实用的应对策略工具箱
1. 当好“翻译官”与“倾听者”
温和地询问孩子:“那种感觉来的时候,身体哪里不舒服?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吗?”和孩子一起为这种感觉起个名字,比如“小怪兽”、“静电先生”,帮助他具象化并识别这个冲动信号。
2.引入专业行为干预:习惯逆转训练
第一步:觉察训练。 帮助孩子敏锐地察觉到:“哦,我的‘静电先生’来了(喉咙开始发紧了)。”
第二步:建立对抗反应。 教孩子做一个与抽动竞争性的、更隐蔽的动作来缓解冲动。
3. 打造“低压力缓冲垫”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是抽动最强的“催化剂”;
减少过度关注: 停止频繁的提醒和警告;
安排规律运动: 释放多巴胺,缓解紧张情绪。
4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协同智慧
现代研究发现,一些平肝熄风、健脾安神的中药,具有调节神经递质、镇静、抗惊厥的作用。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在冲动阶段提前干预)思想,与现代行为干预中的“识别前兆信号”和“压力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将中医的辨证调理与西医的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相结合,往往能起到 “1+1>2” 的协同效果,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新华医院中医科简介
上海新华医院中医科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儿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儿科)、市卫健委骨伤优势专科、市级北部区域骨关节病联盟牵头单位、上海市示范中医科、市十三五重点专科(中医儿科)、市级抽动障碍多动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市中医儿童脑病专科等。
门诊开设内、儿、骨伤、针灸、妇科等专家及特需门诊,开设中医肿瘤、骨关节病专科、抽动症多动症、中医眼科、冬病夏治、膏方、代谢病脂肪肝等专病门诊。病房收治骨伤科、肿瘤、心脑血管病及其他常见内科病,脑梗死、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等优势病种。设立成人和儿童中医综合治疗室,理疗设备配备齐全,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超声辅助定位联合针刀治疗、针灸、推拿、敷贴等特色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诊断室配备舌脉面体质分析仪、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等智能诊断设备。设有上海市名中医吴敏教授工作室。科室为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点,博士后合作培养站,拥有博导1名,博士后合作导师1名,硕导4名。获国家、省部、局级课题40余项,各级奖励10余项。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13名,博硕士占90%以上。
科主任金立伦教授为市级中医药高层次领军人才、杨浦区名中医、金氏经方派五世传承人、魏氏伤科传人、国医大师沈宝藩弟子,中医科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中医学教研室主任。注重中西医融合,临床诊疗中倡导病证结合及整体治疗理念。
![]()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