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北频道
人民网记者 张沛 王郭骥
在通顺河流域武汉蔡甸桐湖境内,红蓼花正处在盛花期,粉红花穗如晚霞般铺展,与澄澈的碧水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态美景图。
![]()
红蓼铺就桐湖“红地毯”。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近年来,桐湖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逐步恢复了因农垦耕种而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优质的栖息环境吸引了鸬鹚、须浮鸥、水雉、白鹭等鸟类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经核算,这里生态产品总值为16.769亿元。
![]()
红蓼花海吸引市民前来打卡。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生态保护,机制先行。桐湖水系丰富,5个自然湖泊与3条通江支流纵横交错。桐湖首创河湖湿地保护站机制,利用河湖周边的防汛哨所、闲置渔场等房屋,建起5个河湖湿地保护站,解决河湖保护“打游击”“居无定所”的问题,为街村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河湖保洁员、环保志愿者等工作力量建起了温暖的“家”。
![]()
大片红蓼花盛开。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治理实践中,桐湖推出“水质保证金”制度:桐湖办事处与桐湖、独沧湖、湘沉潭3个水质为Ⅳ类湖泊的水生态管护人分别签订协议,3位管护人按每亩水面30元的标准交纳湖泊水质保证金,水质达标全额返还并奖励30%,提升至Ⅲ类则奖励100%。2024年,3个湖泊全年水质达标,6万元奖励金让生态管护者尝到甜头。
![]()
桐湖水系丰富。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好水出好鱼,在保护桐湖碧水的基础上,当地还将“宋·香妃传说”融入湖鱼文化,打造“香妃鱼”品牌,主打以“大”“多”“鲜”为主要卖点的生态湖鱼,提高桐湖水产品生态文化附加值。
![]()
桐湖外滩,白鹭振翅掠过水面。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生态蝶变催生绿色经济。依托湘沉潭、小官莲湖与通顺河外滩等湖泊湿地景观要素,野营民宿、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垂钓等农文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位于桐湖集镇的沉湖国际小镇一期项目全面竣工,即将于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时亮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