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写到一个叫“智伯”的人是如何死于人性的。
他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智伯是春秋末年最强大的晋国执政官,聪明、能干、战功赫赫。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狂妄自大,恃强凌弱,看不起任何人。
他向韩、魏、赵三家强索土地。韩、魏两家慑于他的强大,忍气吞声地给了。
他以为赵家也会一样。
但他不懂,人性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当退无可退,那卑微的兔子也会蹬死猎鹰。
他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水淹全城,三年不退,以为胜券在握。
![]()
他看不到那两个已经屈服的韩、魏两家,在恐惧的背后早已对他生出了彻骨的恨意。
最终,韩、魏两家深夜倒戈,与赵家内外夹击,引水倒灌智伯大营。曾经不可一世的智伯兵败身死,家族被灭。
司马光用这个故事开篇,就是要告诉后世所有君王,也是告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你一生所有的成功,最后都可能因为“看不清人性”,而满盘皆输。
普通人觉醒的第一步,不是学什么技能,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拨开云雾,看清那幽暗又真实的人性。
![]()
01
利益面前,莫谈情分
人与人之间最稳固的关系,不是感情,而是利益。
感情会变,会淡,会背叛。但只要利益的结构不倒,关系就能长存。
《通鉴》里,秦国名将王翦伐楚的故事,把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秦王嬴政派李信率20万大军伐楚,问他要多少人。李信年轻气盛,说20万足矣。
嬴政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觉得王翦老了,胆怯了,便让李信出征。结果李信大败而归。
![]()
嬴政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亲自登门向王翦道歉,答应给他60万大军。
出征前,王翦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事。
他接二连三地派人回咸阳,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美宅、园林,贪婪之相,溢于言表。
他的儿子都看不下去了,说:“父亲,您这么做太过分了。”
王翦却说:“你懂什么。大王把全国的兵力都交给了我,他心里能不怀疑我吗?我现在拼命要钱要地,就是告诉他,我王翦胸无大志,不过是个贪财的老头,绝不会拥兵自立。我越贪,他才越放心。”
![]()
王翦看透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再深的君臣情分,都薄如蝉翼。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和秦王用“利益”这根最粗的绳索,捆绑在一起。
果然,秦王见他如此“贪婪”,反而屡屡赏赐,前方战事,再不干预。王翦得以从容布局,最终大破楚军。
利益,是人性的底色,也是最好的保护色。
反过来,妄图用情分去挑战人性中的利益,是最天真的愚蠢。
![]()
同样是《通鉴》里的故事,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就死在了这里。
当他在楚汉之间举足轻重时,谋士蒯通劝他:“将军,您功高震主,不如拥兵自立,三分天下,方能自保。”
韩信犹豫了。
他说:“汉王待我不薄,解衣推食,言听计从。我怎能背叛他?”
他以为刘邦给他的那点“情分”,可以大过“天下”这个最大的利益。
他不懂当他还弱小时,刘邦需要他,可以给他情分;当他强大到足以威胁皇权时,他就是那个必须被拔掉的钉子。
最终刘邦得了天下,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韩信。
在绝对的利益冲突面前,所有的情分都会被碾得粉碎。这不是薄情,这是人性。
![]()
02
顺境之下,莫信吹捧
一个人春风得意时,围在他身边的,不是朋友,是人性中的“趋利”。
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你若把花当成炭,早晚要被冻死。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一代明君,但他晚年也差点栽在这个坑里。
贞观后期,天下太平,四海臣服。曾经直言敢谏的魏征死了,身边阿谀奉承之声越来越多。
![]()
太子李承乾为了讨好他,专门豢养了一批“专家”,研究李世民的喜好。李世民信奉道教,他们就大谈神仙方术;李世民喜欢打猎,他们就夸他“弓矢所及,无不应弦而倒”。
这些吹捧像最醇的美酒,让曾经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也渐渐沉醉。
他开始大兴土木,想修建奢华的飞山宫;疏远正直的大臣,亲近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小人。
幸亏,有褚遂良这样的“硬骨头”在。
当李世民要带数万大军去骊山打猎时,褚遂良直接拦在他的马前,说:“陛下,田猎非万乘之重,还请回宫。”
连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都差点被吹捧淹没。普通人,更要对此保持十二分的警惕。
不懂得在吹捧中保持清醒,是所有悲剧的序曲。
![]()
“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典型。
他父亲赵奢,是战功赫赫的名将。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在和人辩论兵法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
于是所有人都夸他,说他是“天才”,将来一定能青出于蓝。
赵王也信了。
长平之战,他撤掉老将廉颇,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统帅四十万大军。
赵括被这些年的吹捧,冲昏了头脑。
他真以为自己是战神降世,一到前线,就全盘推翻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
结果,被白起分割包围,粮道断绝。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他死于白起的埋伏,更死于人性中的“捧杀”。
顺境时听到的好话,一半是客套,一半是陷阱。你若当真,你就输了。
![]()
03
绝境之时,莫测人心
永远不要用你的利益,去考验别人的道德。尤其是在绝境中。
当你把一个人逼到墙角,不要指望他会感恩,他只会变成一头不顾一切的野兽。
《通鉴》里,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是对这条规律的注解。
夫差大败越国,把勾践夫妇抓到吴国当奴隶。
他让勾践给他养马,让勾践的夫人在宫里洒扫。甚至在自己生病时勾践为他尝粪便,以判断病情。
他以为,把一个人踩在脚下,就能让他永远臣服。
![]()
他错了。
他不懂,当一个人被剥夺了所有尊严,他剩下的就只有仇恨。这种仇恨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一棵能毁灭一切的参天大树。
最终那个曾为他尝粪的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一举灭吴。
夫差兵败自刎,临死前他用白布蒙住自己的脸,说无颜在地下见伍子胥。
他到死才明白,你把一个人逼入绝境,就是把自己推向了悬崖。
![]()
《论语》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意思是,看清他正在做什么,看透他做事的动机,看准他安心于什么。
这样一来,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人性,就藏在这三个层次里。
《资治通鉴》,就是一部长达千年的“人性说明书”。
看懂了人性,你才真正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