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失踪宝物,传国玉玺稳进前三,或者说在知名度上是妥妥的天花板。
它本质上就是一块玉质的石头,从材料角度来说不算稀奇。可奇怪的是,历代各路势力造反起义,抢破头也要得到它。
古人难道不会重新刻一个吗?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权力的博弈。
![]()
战国龙形玉璧 来源美国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首先,肯定会有人反驳“材料不稀奇”的说法,因为自古以来就传说玉玺的材料来自和氏璧。
它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绝世璞玉,秦昭襄王要用15座城池交换,那应该是美得不可方物!
然而春秋战国的玉壁实物,各大博物馆里有很多,薄薄的一层圆形,怎么能做出方正的“玺”呢?
据《册府元龟》等资料显示,真正的传国玉玺“方圆四寸”,按秦代的黍尺来计算,也就是边长实际约9.24厘米左右,一块不大的方形玉玺。
![]()
影视剧里的超大玉玺
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据《晋书·舆服志》和唐代文献记载,说它“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现代猜测这应该是材质顶级的蓝田玉。
不管什么材质,传国玉玺的真实重量应该比较轻,且一只手就能握住。远没有一些影视剧里表现得那么夸张。
重量轻,但分量却重于泰山:不是物理上的重,而是象征意义上的“绝世珍宝”。
![]()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从秦王子婴手中得到玉玺,将它带入新建立的汉朝,成为“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第一时间就派堂弟王舜,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
王政君愤怒之下,将玉玺狠狠摔在地上,崩碎了一角。后来王莽命工匠用黄金将缺角补上,留下了“金镶玉”的典故。
东汉末年,传国玉玺在战乱中一度失踪。相传孙坚率军驻扎在洛阳时,发现宫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光芒,命人下井探查,结果捞出一具宫女尸体。
脖子上挂着一个锦囊,里面正是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无比诱惑的八个大字!
![]()
网络绘图(仅供参考)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转,各路势力只要一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抢到手。
唐朝初期,太宗李世民因没找到玉玺而失望,还命人雕刻“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直到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元德太子回归中原,传国玉玺才重新归于唐。
到五代大混战时期,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带着玉玺登楼自焚。从此玉玺下落不明,成为后续君主心中永远的遗憾。
![]()
明代版玉玺 都让朱棣眼睛看直了
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发现玉玺的“故事”可以写一本厚厚的小说了,但真实性都存疑。于是每代开国之后,都会雕刻一些本朝版别的传国玉玺,但和真品比起来总是缺点底气。
因为玉玺本质上代表的:是天命!
古代王朝,“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拥有玉玺的皇帝才被认为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而失去玉玺则意味着“气数已尽”。
如果一位皇帝登基却没有传国玉玺,就会被讥讽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名正言顺这四个字的份量,太重要了。
![]()
乾隆「纪恩堂」白玉玺 2021苏富比拍卖:1.45亿港币
但是传国玉玺不是得到就能自称“朕”了,它是和实力匹配的。
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别人都在抢金银财宝和美女,只有萧何直奔丞相府,专门找地图户口册和玉玺。
地图户口册管的是土地和人口,玉玺管的是人心!
但三国的袁术偶然得到玉玺后,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宣布自己是“天命所归”。结果没人买他的账,各路诸侯还一起打他,最终袁术活活饿死。
所以玉玺是“名分”,但绝不是“免死金牌”!它可以给强大君主加上一层天命的光环,但对能力不足的人,那就是催命符。
![]()
我觉得传国玉玺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一套古代的权力游戏规则。
就像今天的证书或营业执照,你可以说它只是一张纸,但没它很多事情就办不成。
古人造反抢玉玺,其实是在抢“解释权”!包括后来大量的仿制品,许多皇帝可能心知肚明,但他们依然需要这个符号来巩固统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