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一位年近古稀的两广总督陈公,身居高位,生活优渥,却患上了怪病:口渴不止却只喜热饮,小便频多尤其夜间为甚,大便秘结需靠蜜导方能解出,身体日渐消瘦。众医皆用生津润燥之清凉药,却无一见效。名医陆养愚诊之,竟一反常道,力主温补,终使沉疴得愈。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中医深奥智慧?
![]()
病症奇特:似热实寒,真假难辨
陈公之症,乍看颇似“消渴”(类似现代所谓糖尿病之部分表现):
· 口渴不止:茶饮不辍
· 小便极多:夜尤甚
· 大便秘结:需蜜导日数次
· 身体消瘦:食减肌削
表面看来,一派“津液亏损”之热象,无怪乎前医“所服不过生津润燥清凉而已”。然陆养愚慧眼独具,发现两处关键破绽:
1. 口渴而喜热恶凉:若真为热证,当喜冷饮,今反喜热,提示内里有寒
2. 脉象数大而虚,按之无力:外似有余,内实不足
脉诊精微:识破假象,直指本质
陆养愚引《内经》为据:“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谓脉象看似与症状相符(如数脉对应热症),但重按却无力鼓指,此乃阳虚之真脉。
浮按数大而虚,沉按更无力——此正是“从而不鼓,无阳脉也”。脉虽数大,却无根底;外似热象,内实寒凝。此等脉象,如同烛火将熄前的最后跳跃,看似活跃,实则能量将尽。
![]()
医理深邃:肾为生气之原,阳生则阴长
当陈公疑问“消本热症,而用温补何也”,陆养愚给出了精辟分析:
“阳所从阴而亟起也”、“肾为生气之原”(语出《内经》)。此二句道破天机:人体阳气依附着阴精而不断生发,而肾则是生命之气的根本源头。
陈公之病机在于:肾水衰竭,绝其生化之原。
· 阳不生,则阴不长:肾阳不足,无法蒸化水液为津液,故上渴而多饮
· 津液无所蒸以出:如同锅下无火,锅中水无法化为蒸汽滋润
· 前无以约束而频多:肾阳不足,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
· 后无以转输而艰秘:大肠传导无力,故大便秘结
· 食减肌削:肾元亏虚,脾土失温,运化无权
陆养愚更敏锐指出:“予未病时痿,是肾竭之应。”陈公在未病前已有阳痿之症,此乃肾气衰败之先兆。
用药精妙:温补下焦,佐以升提
陆养愚治疗方案分为两步,环环相扣:
第一步:温补肾元,固本培基
· 主方:八味丸料(即金匮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 加味:益智仁(温肾固精缩尿)
· 制法:煎人参膏糊丸(人参大补元气,助药力推行)
· 服法:每服五钱,白汤送下,日进三服
此方并非简单温补,而是“阴中求阳”——在滋阴基础上温补肾阳,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第二步:升举清气,斡旋中焦
待二便通调后,以升麻一钱,人参、黄芪各三钱煎汤送丸药。
此步尤见匠心:升麻升举下陷之清气,人参、黄芪补益中焦之气。如同将已熄之火重新点燃后,还需助其火势向上温暖全身。果然“数服,口渴顿止,食亦有味”。
古今印证:温补法治消渴的传承与发展
陆养愚此案,实开温补法治消渴之先河。清代名医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进一步阐发:“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提示消渴亦有因下焦虚寒,龙雷之火上浮所致者。
现代临床常见年老体弱之“消渴”患者,虽血糖升高,却伴畏寒、乏力、夜尿多等肾阳不足之象,若一味清热滋阴,往往愈治愈剧。此时重温此案,可知温补下元、引火归原之法,实为治病求本之策。
![]()
阴阳辨证,治病求本
陆养愚治陈公案,给我们三点启示:
1. 症有真假,需辨本质:陈公之症,表面上口渴、便秘似热,实为肾阳不足之真寒假热
2. 脉为医钥,不可不精:陆养愚通过“按之不鼓”识破假象,凸显脉诊在辨证中的关键作用
3. 治病必求于本:肾为先天之本,生气之原,下元充足则一身之阴阳协调
此案不仅是一则精彩的医案记录,更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中医治病,绝非见渴止渴、见热清热,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人体阴阳失衡的根本所在。这种整体思维、辨证施治的理念,正是中医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中医##养生##医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