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陶慧琳
通讯员 薛 荣 沈彩萍
中国IP以各种形态走向世界,近几年,中国网文承载着东方神韵,在全球刮起了“中国风”。最新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学实体书已在全球传播约5000部,电子书累计传播近13万部,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键盘的敲击声,正成为中国网文走向世界的序曲。
嘉兴素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活跃阵地,近年涌现的南派三叔、蒋话、梅子黄时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创作了大量涵盖历史、玄幻、仙侠、言情等当下网络文学主流类型的优秀作品。不仅如此,在这场全球文化传播的浪潮中,嘉兴提前布局,形成从网文创作、短剧孵化到跨境文化电商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拓展全球Z世代的阅读市场与文化消费场景。
一边是守文化的形态之正,一边是创技术的用法之新。凭借独特的江南气韵与扎实的产业生态,嘉兴网络文学正加速走向全球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东方故事被世界看见。
东方故事引全球共鸣
在全球化语境下,什么样的故事能跨越文化隔阂,让海外读者“上头”?
“在普遍印象中,跨文化一直是无形的‘强壁垒’。但我认为,好的故事没有国界,人类共通的情感追求就是最好的翻译。”嘉兴作家梅子黄时雨的这句话,道破了东方故事征服海外读者的核心密码。自2006年以“梅子黄时雨”这个浸满江南诗意的笔名踏入网文领域,这位土生土长的嘉兴作家,已用17部作品在国内外圈粉无数,更让带着水乡气息的东方故事,漂洋过海走进了海外读者心中。
梅子黄时雨的网文创作,始终贴着“嘉兴印记”生长。“是嘉兴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嘉兴的人文滋养了我。读者说我的文笔细腻,文字里有江南的气息,我想这就是一种‘嘉兴风味’吧。”她笑着说。
这份“血脉觉醒”的本土气质,成了她作品最独特的标识。2009年,她的成名作《人生若只初相见》问世,书中对都市男女情感困境细腻叩问,甫一上市便掀起热潮,累计销量突破40万册;2012年起,这部作品与《江南恨》等带着江南韵味的小说一起走出国门,至今仍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线上购书平台持续热销。而她的最新完结作品《美好不过食光》,更是把“嘉兴味”做到了极致,这部以嘉兴新塍镇为底色的作品,将蒸缸羊肉、猪油大饼等非遗美食,与小蓬莱公园、能仁寺等文化地标揉进治愈系爱情里。
随着AI技术的出现,早年间文学国际传播长期受困的翻译效率低、文化转译难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梅子黄时雨对此感受颇深:“以前的网文主要靠传统出版走到海外市场,从翻译到出版经历的周期很长。现在有了AI翻译,海外读者能在互联网上实时追更。”
记者观察到,不少国内头部网文平台早已布局海外平台。AI技术的赋能,不仅让网文作品快速覆盖英语、德语、法语、葡语等多语种市场,更能让作者实时看到海外读者的留言。比如,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国际(WebNovel),靠AI“一键翻译”技术将翻译效率提升了20倍。
“我会借用翻译软件翻译海外读者的评论,她们对我的喜欢和鼓励让我很感动,也成为我继续创作的动力。”目前,梅子黄时雨正积极与海外版权代理深度沟通,计划把更多“江南味”送进欧洲市场。
在嘉兴,不止梅子黄时雨一人在书写“走出国门的故事”。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早已成为中国网文进军国际市场的“标杆IP”,仅在起点国际(WebNovel)平台的点击量就突破1亿。
作家宝树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他的创作融合哲学思辨与东方美学,诸多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十余种语言,多次斩获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等国际奖项。早在2011年,宝树的网络同人连载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出版,获得《三体》作者刘慈欣的认可,并被英国《卫报》评价为“将科幻同人创作提升至文学高度的典范”。“科幻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而我的桥,始终扎根在嘉兴的土地上。”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青年新锐网络作家顾西爵的作品《最美遇见你》《我站在桥上看风景》被越南读者自发译成越南语传播,越南《西贡解放日报》专题报道称其“以轻松幽默打破文化隔阂,成为越南年轻人了解中国都市生活的窗口”,作品《何所冬暖,何所夏凉》改编剧也登陆Netflix东南亚专区,她个人微博账号的海外阅读量占比超15%……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世界文化正迎来‘中国时间’。未来我会更深入地挖掘嘉兴本土文化IP,创作出更多东方故事。”正如梅子黄时雨所言,这些扎根嘉兴走向世界的作家,似乎从未刻意迎合“全球化叙事”,而是专注于写好东方故事里的情感与文化,让本土故事自然生长为全球共鸣。
“这些走向世界的优秀作家代表是‘文学嘉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这片孕育了无数江南故事的嘉兴热土,将诞生更多东方叙事,为本土文化走向全球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嘉兴市文联副主席金蕾表示。
“一鱼多吃”的IP全链路开发
这些年,中国网络文学走向海外的步履不停,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传播链路不断延伸。
多元形态,拓展IP价值。数据显示,2024年网络文学IP改编势头强劲,年度新增各类改编授权约3万项,全年新增网络文学微短剧改编授权超1600部,同比增长81%,年新增动画改编授权80余部,同比增长16%。
在嘉兴,“网文+短剧”、动画、电影、漫画、衍生品……网络文学走向国际的产业链也在日益成熟。
梅子黄时雨的《美好不过食光》在2024年被改编为嘉兴秀洲区首部文旅短剧,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项目,剧集上线后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不仅带动新塍古镇成为文旅热点,更让海外观众透过屏幕,感受到江南小镇独特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底蕴。还有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这一爆款IP,多语种小说、漫画、影视剧同步覆盖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与此同时,嘉兴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这一新蓝海。在秀洲区运河湾数字文化产业园的一间办公室里,“90后”青年作家、嘉兴好好蒋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蒋话正同时处理着网文创作、短剧制作和海外平台对接等多项事务。
“目前公司旗下有近40位网文作家,一个月能产出150篇作品,篇幅在1万到4万字之间。”蒋话介绍着公司的创作矩阵,这些作品通过番茄、七猫等主流网文平台触达读者,其中具备潜力的IP将进入更完整的开发链条。
“火了的网文会被改编成剧本,进行拍摄制作,然后在国内外短剧平台发布。除了后期团队需要第三方合作,其他环节我们都能自主完成。”蒋话的公司已构建起从内容孵化到拍摄制作的完整产业链。此外,他还通过校企合作培育新生力量,在嘉兴南湖学院开设课程,以命题写作选拔人才,目前已培养6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加入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蒋话个人的成长经历即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文学大家金庸母校嘉兴一中的校友,他自高中起便投身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十余部作品,涵盖悬疑、武侠、科幻等多个领域。近几年,在笔耕不辍的同时,蒋话敏锐把握短剧风口,成立文化科技公司,建立起覆盖上海、杭州等地的产业布局。2025年,他担任制片人的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上线,以AI技术还原抗战历史场景,全网播放量超7.75亿次,获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刊播。
在蒋话看来,网络文学是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IP源头。今年,他发起“嘉禾文影计划”,将嘉兴方言、运河文化融入微短剧创作,推动地域文化与数字内容的融合创新。他的公司还将深入挖掘秀洲本地的历史革命故事与江南文化题材,在5年内拍摄300至500部精品短剧,覆盖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预计总产值8亿元。
在这场文化远征中,政策扶持与平台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推手。“网文嘉军”实力雄厚的背后,嘉兴频频出招。
今年初以来,嘉兴明确提出要聚焦文化“新三样”参与全球文化交流,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优化助企政策供给和服务配套,构建覆盖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全链条的文化国际交流支撑体系,加快打造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高地。
嘉兴出台《嘉兴市加快推进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打造南湖视听谷、运河湾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街区)30余个,引育喜马拉雅、腾讯音乐等头部文化企业,本土企业九州文化成长为全国网剧创作和出海的头部企业。这些平台的搭建将对网络文学作品创作、项目孵化、版权交易、作品改编、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开发等提供有力支持,让社会资本沿着“嘉音创作、嘉乡叙事”的方向汇聚。
成立嘉兴市网络作家协会,至今已吸纳126位网络文学创作者;开展网络作家职称评审,拓展新禾计划提升人才素养……近年来,嘉兴市文联也持续为作家群体搭建平台、做好服务,积极与海外出版机构、视听制作公司等谋求合作,共同开发推广嘉兴作家们的文学作品,实现内容本地化运营和国际市场深度拓展。
“让作品变成产品,让作家变成企业家,让追梦者变成圆梦者。”在水网交织的嘉兴,一场属于东方的叙事浪潮正奔涌而来。在这条路上,既有文化自觉的坚守,也有产业思维的创新,勾勒出江南故事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生动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