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转自:经济参考报
![]()
彭晓友 作
立 冬
节气
△习俗趣事
△节气趣画
△节气养生
△药食同源
习俗趣事:迎冬
![]()
11月7日(农历九月十八)迎来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十九个节气,
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不过立冬并不一定
意味着冬天的到来,
当日平均气温连续5日
低于10℃时,
即为气象学上的冬季。
此时,
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
已步入冬季,
但长江流域地区在小雪节气后
才开始进入冬季。
立冬之日,民间有祭祖、
迎冬、送寒衣等习俗,
当然最美的不过于
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让人似乎忘记了
冬日的寒冷。

![]()
![]()
![]()
立冬养生:顺势敛藏去寒就温
冬季节气的养生保健原则是“养”与“藏”。冬季是一年中万物收藏、节奏放缓的季节,人体也顺应自然进入休整阶段,适时进行身体的“大调休”,可以有效地保养身体,积势储能,为健康生活打下牢靠的基础。
冬季节气的养生重点,主要在“避寒保暖”“闭藏”“适补”“养精神”等方面,严寒的刺激会引发众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腰腿痛、感冒咳嗽、气喘胃痛等,因此“避寒保暖”是冬季养生的重要任务。
国医大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大宁说:“秋冬交替之时肾病多发。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身体才能适应严冬的气候变化。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的侵袭。”立冬时节防寒养肾,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调适起居,坚持运动
立冬之后应“早睡晚起”,中医倡导睡子午觉。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养肾阴,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养肾阳。中老年人应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以护肾养肾、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
立冬养生应避寒就温,注意衣着是否合适,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而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使寒邪易于侵入。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坚持运动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如在温暖的上午打打太极拳或者在宁静的午后散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
科学营养,合理膳食
人们喜欢在寒冷的冬季进补,这样往往会因为摄入较多的蛋白质和肉类食物,而加重肾脏的负担。肾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格外小心,不可盲目进补,避免食饮不当,加重病情,应坚持“低盐、低脂,低钾、高钙低磷”的饮食,选取优质低蛋白食物(如鸡蛋、鱼、瘦肉和牛奶等),及时补充热量。
此外,人们在饮食营养均衡的基础上,立冬后也适宜多食一些温热滋补的食物,为身体储备能量与营养,达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要注意少吃生冷或燥热之物,宜食温热或甘温之味,如牛肉、羊肉、鸡肉、芝麻、核桃、板栗、山药、红枣等;还可配合甘润生津的果蔬,如冬枣、柚子、梨、花生、萝卜、南瓜、银耳、黑木耳等。
按照中医理论,立冬过后,咸味宜少食,可多选苦味食物,如芹菜、莴笋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冬令进补”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少人选择膏方、名贵滋补品补养身体,但过度滋补反而增加身体负担,尤其对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要有针对性地辨虚施补,宜清补、温补,且适可而止。
情志畅达,宁静致远
张大宁认为,保持良好心态是健康养生之本。中医学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五志伤五脏的说法。无论是哪一种情志太过,都会影响人体气机升降、血液运行和肾中精气的旺盛,肾精气不足,自然加快衰老。
“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安定清静的状态,心情舒畅,心境坦然,不贪欲妄想,多做一些诸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活动,陶冶情操,修性怡神,就会达到养肾护肾、防病长寿的目的。”张大宁说。
药食同源:肉桂
![]()
![]()

![]()
文章综合自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张伯礼院士担任总主编的《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和彭晓友著《二十四节气趣画》(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策划/执行:邓婕
制作:吴雪梅
海报:孙睿泽
来源:经济参考报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