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个谣言,说康熙是洪承畴的儿子,还对比了两人画像。
看起来一模一样,搞的我们都分不清楚是不是谣言,幸好有专家出来辟谣。不过专家辟谣也就是辟谣,毕竟正史不一定保真,但野史不可能不野。
野史野才是正常的,但是野到这个地步,能这么野的原因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清代就有的乾隆姓陈,只是当时的坊间八卦,这样的传闻是对如今的传闻有一定影响,但清代的传闻一看就是假的。
如今的传闻看起来像野史,是因为大众文化产品,特别是如清宫剧的产生,对公众思考历史的模型塑造有着巨大影响。
满大街的清宫剧的,除了少数正剧,剩下的除了狗血叙事,就是绿帽子满天飞,这类剧集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常用的套路我们都能盘点出来。
首先是强化后宫权斗,许多清宫剧的核心剧情就是后宫嫔妃间的争宠算计,算计到没办法了就混淆皇室血脉,编剧们你抄我我抄你,成了制造戏剧冲突特别流行的一个办法。
虽然历史上后宫管理极其严格,但是不影响编剧敢想,反复使用。不仅要用,还要变着法用。
比如加入虚构的、跨越阶级的恋情,让皇子、皇帝与大臣妻女、民间女子等产生情感瓜葛已经成了过去式,妃子和皇帝的兄弟甚至太医搞对象才是版本答案,这无形中在观众心中埋下了皇帝血统可能有问题的潜意识。
更要紧的是潜意识还在反复加强,一部部剧集不断演绎这些秘闻、野史和宫斗,历史的严肃性就被消解了,观众看清朝就知道乱搞了。
久而久之,妃子乱搞已经不刺激了,更刺激的就出来了。比如说这个故事,康熙是汉人大臣之子,由于观众早已在电视剧里见过无数类似甚至更离谱的桥段,心理防线会降低,早就觉得这不仅不是完全没可能,甚至是非常合理的。
降臣与太后的隐秘关系,皇室血统的秘密,汉人血脉入主清廷,极具戏剧张力,观众一听就知道合理,非常符合清宫剧培养出的观众口味。
清宫剧是商业娱乐产品,它的首要目的是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搞多了这种事情,那公众在接触到完全虚构的谣言时,觉得似曾相识,就自然就削弱了批判性思考,开始传播了起来,并且自发的开始给这种事情找合理性。
不仅要找合理性,而且要结合各种思潮一起思考,最后康熙真成了洪承畴的儿子,几个专家的辟谣,和群众看了几十部的清宫剧比起来,就显得毫无抵抗力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