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教授王镛曾经针对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提出过一个观点:“写一笔王羲之,写一笔赵孟頫,写一笔颜真卿,写一笔魏碑就行了?那不行!那不是,那跟艺术书法不沾边!”他还说:“你写一手王羲之又能怎样?”同时提出“王羲之写不了大气象的作品,写不了大字”。
![]()
他的观点虽然听着新奇,但自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人开始批评“书圣”的字了,韩愈、张彦远等都指出王羲之“俗媚”“有女郎才,无丈夫气”。那么王羲之真的写不了“大气象”的作品吗?恐怕未必!
![]()
真正的书法气象取决于整体章法的节奏张力与笔墨承载的情感浓度,王羲之传世作品,通过疏密对比、笔势连贯构建出宏大意境,收束时,笔意内敛却暗含力量,整体呈现“起承转合”的章法气象,绝非小格局。
具代表性的《丧乱帖》,此作是王羲之因祖坟被毁而书,笔势中饱含悲愤情绪,形成“急缓交替”的节奏;全篇无一字刻意求大,却通过笔墨情感的起伏,传递出超越字形大小的精神张力 —— 这种“以情立势”的气象,恰是书法“大气象”的高阶形态,远超“字大即大气”的浅层认知。
![]()
现代艺术并非否定传统,而是强调“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注重笔画质感、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形式语言的开放性,王羲之书法在这些维度上,为现代艺术提供了重要支撑。王羲之书法的中锋用笔、提按变化是现代书法家构建线条质感的重要源头。林散之的草书便借鉴王羲之,将绵里裹铁的笔意融入现代创作。
从情感表达来看,现代艺术强调“艺术即情感的投射”,而王羲之书法早已践行这一理念,笔墨随心境变化,当代艺术家徐渭仁曾评价“右军书每字皆含情绪,非仅技法而已”,恰是对其情感表达价值的印证。
![]()
王羲之早年学卫夫人,后师法钟繇、张芝,最终融合隶、楷、草诸法形成行书体系,这种“在传承中突破”的逻辑,正是现代艺术传统创新的核心路径。现代艺术家以王羲之笔法为基础,结合装置、影像等现代形式创作,证明其艺术内核具备跨时代的适配性。
王羲之的“大气象”是书卷气中的张力,而非碑刻中的雄浑;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也并不对立,忽视现代艺术对传统的传承本质。王羲之作品具备“以章法立境、以情感显势”的大气象,其笔画技法、情感表达逻辑与现代艺术需求高度契合。以“无大气象、难适现代”否定王羲之,本质是对书法气象认知的局限与对现代艺术传承逻辑的误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