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发布2026年本科招生公告,多项颠覆性调整在艺考圈掀起“地震”——美术学专业彻底取消校考,仅凭高考文化成绩录取;艺术设计等专业需经省级统考初筛方可进入校考;中国画、书法学专业直接进入现场考试。这场变革不仅是2024年艺考新政的深化落地,更标志着艺术人才选拔体系的根本性转向。
此次政策调整呈现清晰的分层改革逻辑:美术学专业脱离艺术类招生序列,与普通专业同等对待,考生无需参与任何艺术考试,直接以文化课论高下;艺术设计、建筑学等应用型专业建立“统考筛选+校考选拔”的双重门槛;而中国画等强调传统技艺的专业,则保留核心现场考核环节。这种分类施策的思路,与教育部2021年出台的艺考改革指导意见一脉相承,该意见明确2024年起构建“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评价体系,逐步压缩校考规模。
![]()
数据印证着改革的必然性。2025 年央美录取数据显示,1.67 万考生竞争 924 个名额,招录比达 18:1,而八成专业文化课录取线突破 500 分,艺术史论专业更是高达 617 分,远超部分省份普通一本线。纵向对比更触目惊心:央美报考人数从 2019 年的 6.3 万锐减至 2025 年的 1.67 万,三年间缩水近四分之三。这背后是文化课权重持续提升的政策导向 ——2024 年起,艺术类专业综合成绩中文化分占比已不低于 50%,深圳大学设计学类 2025 年录取线较上年暴涨 15 分,星海音乐学院部分专业分数线四年间上涨超 80 分,“低分走艺考” 的时代彻底落幕。
政策调整引发的争议直指艺考核心矛盾。支持者认为改革直击公平痛点:“过去校考成了‘金钱游戏’,找校内老师补习一次要三四十万,普通家庭孩子根本没机会。” 北京某艺考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此前校考体系下,针对顶尖美院的 “定制化集训” 费用普遍在 20 万 - 50 万元,部分包含 “内部资源” 的课程更是标价超百万,形成明显的阶层壁垒。而统考的普及与校考的压缩,让评分标准更透明、考核流程更规范,天赋与努力成为更重要的通行证,无需再依赖高额集训费和 “人情关系”。正如教育部专家指出的,统考全覆盖与文化分提权,从源头挤干了艺考的 “水分”,让真正热爱艺术的考生受益。
![]()
反对声浪则聚焦于专才培养的担忧。“整天刷题备战文化课,哪有时间练基本功?” 杭州某画室的高三考生小李坦言,每天需兼顾 6 小时专业课与 4 小时文化课,绘画练习时间较三年前减少近一半。有家长质疑,徐悲鸿的物理成绩或许平庸,张大千也未必精通数学,但他们的艺术成就足以光照后世。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专业已明确考查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知识,考试时长长达 3 小时的综合素养测试,对考生的跨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专注于传统技艺的考生面临转型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并未完全否定专才培养。政策明确允许高校对 “专业特别优异但文化稍逊” 的考生实施破格录取,为艺术天才保留通道。2025 年央美就对 5 名书法学专业专业课排名前 10、文化课仅差 10 分达线的考生予以破格录取。而文化课要求的提高,本质是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 —— 正如中央美院教授所言,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难以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涵,更无法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广东 2025 年央美录取数据显示,物理类专业最低分达 582 分,历史类 580 分,这些兼具文化底蕴与专业能力的新生,在入学后的理论课程与创作实践中均表现出更强的综合实力,或将成为未来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
这场艺考变革,本质是对“功利性报考”的矫正。当文化课不再是短板,校考不再是捷径,真正的艺术热爱者将得以凸显。对于考生而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平衡文化与专业学习,才是应对变革的最优解。而如何在公平选拔与专才培养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或许将是艺考改革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