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唐学钰 通讯员 代可
“苗院长,我母亲的病就拜托您了!”初秋的聊城,寒意微起。聊城市肿瘤医院内,来自哈尔滨的九旬老人在女儿李女士(化名)的搀扶下,紧紧握住副院长苗朝良的手,声音微颤却字字千钧。这份沉甸甸的信赖,源自一段长达七年的医患情谊。
近日,记者在医院专访了陪同母亲前来治疗的李女士,听她动情讲述了与聊城市肿瘤医院及副院长苗朝良之间这份深厚的不解之缘。苗朝良副院长也向记者分享了他从医数十年如一日待患如亲的仁心坚守。
从相信医术到成为朋友
苗院长暖心沟通化解恐惧
故事始于2016年。时年37岁的李女士在哈尔滨家中发现左乳肿块,“当时父母年事已高,我不想让他们担心,打算自己扛。”在聊城的弟弟向李女士推荐,苗院长不仅技术好,人更靠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女士独自南下求医。
“她的乳腺癌处于早期,保乳手术是最佳选择。”苗朝良回忆,术中发现患者前哨淋巴结阴性,无需腋窝清扫,“既能根治肿瘤,又能保留外形,这对年轻女性很重要。”术后,当李女士因顾虑拒绝化疗时,苗朝良没有强硬劝说,而是耐心分析,手术治愈率已有70%,化疗能提升至80%-90%,但选择权在你。
这份尊重让李女士倍感安心。“他不像有的医生只谈病情,更像朋友一样考虑我的感受。”李女士说。
七年过去,李女士每年都会专程从哈尔滨来聊城复查。“在当地三甲医院也能查,但我就信苗院长。”她手机里存着数百条与苗朝良的微信记录,小到用药反应,大到体检报告,“凌晨提问他都秒回,这种牵挂比亲人还亲。”
从哈尔滨到聊城
千里求医的生命守望
2019年,李女士86岁的母亲左侧乳房查出乳腺癌,当地医生以“高龄风险大”为由建议保守治疗。“我第一时间想到苗院长。”李女士将母亲的CT片发过去,很快收到回复:“带老人来,我评估。”
“老太太有40年高血压史,手术前我们做了全科会诊,只要老人身体条件允许,就不能放弃手术机会。”苗朝良带领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为老人做了心脏造影、动态心电图等全面检查。最终,历时两小时的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完成,老人术后17天便康复出院。
今年初秋,老人复查时右侧乳房再次发现病灶。此时老人已92岁,其他医院医生直言“手术风险极高”。
“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找苗院长。13号到聊城,14号入院,15号全院会诊,苗院长说手术有把握,我当场就哭了。”李女士说。
手术当天,老人被推进手术室。“十点多苗院长出来说病灶切干净了,我看见母亲被推出来时还能说话,眼泪根本止不住。”李女士哽咽地说,麻醉师用药精准,护士24小时监护,连擦身喂饭都细致入微。这哪是治病,是给了他们全家第二次生命。
医学温度照亮人心
双向奔赴的信任之光
“医患本该是战友,共同对抗疾病。我曾为一位患者连续三年微信随访,每次复查她都说见你一面病就好一半,这种信任比任何仪器都管用。”从医30余年,苗朝良始终相信信任的力量。
在苗朝良看来,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他会在手术前握着患者的手说别紧张,术后每天次查房,有时一个微笑、一句今天气色不错,就能让患者放松下来。
“对于这位92岁高龄手术患者评估要细,关怀要暖,我们不仅查心脏、肺功能,还要问老人想不想抱重孙子,生命质量比延长时间更重要。”苗朝良说。
谈及疾病预防,苗朝良提醒公众关注遗传因素:“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都有家族倾向,直系亲属患病后,建议每年做早期筛查。”苗朝良以李女士母亲为例说,第一次术后六年无复发,说明早诊早治是关键。
“等妈妈好利索了,我想带她逛逛聊城,这里的馒头实惠,人更实在,苗院长常说医者仁心,让我真正懂了这四个字的分量。”李女士望着窗外说。
从松花江畔到江北水城,这场跨越16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仍在继续。在当下,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温暖着人心,照亮了医学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