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学科融合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在2025年明确提出了“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要求,同时,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也着重指出要促进学科专业数字化变革,强调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式,试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教育者们发现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会时常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自然课上讲动物特征,学生被动听讲;美术课上画动物,生怕画得“不像”;语文课上写动物,也常常变成千篇一律的“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这仅仅是简单的并列,学科之间仿佛有一座高墙壁垒,知识被分割开来,很难真正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与知识迁移。
![]()
我们明明希望孩子能综合运用所学,但传统的课堂模式,却很难让科学观察、艺术创造和文字表达自然地流淌在一起。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孩子像一位真正的动物学家一样,亲历一次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答案是肯定的,博乐信息基于政策和学校需求,打造了《AI绘梦》——一款融合AI与XR技术的创新交互应用。助人工智能技术,能构建出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融合的艺术教学场景 。以我们的课堂为例,比如可以设计一堂以动物为主题《我家的小猫》的课程
![]()
![]()
课程开始,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观察小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学生们可以借助AI工具获取更多关于小猫的科普知识,仿佛化身小小的动物学家进行实地探究。
![]()
接着,就可以利用我们的《AI绘梦》进入美术创作环节。选择我们的我们的绘画主题,只需简单几笔涂鸦,再挑选相关的元素,系统就能通过AI算法将涂鸦转化为生动逼真的小猫形象,还能根据学生的创意自动添加背景、装饰等效果,让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
![]()
![]()
随后,课程将自然过渡到语文表达环节。AI还能根据生成的画作,自动创作出贴合画作诗词,作文。学生们也可以进行自由创作,基于自己创作的小猫形象,结合在自然课上观察到的知识,以及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撰写一篇关于“我家的小猫”的短文。
![]()
在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创作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机或智能眼镜扫描自己的平面画作。原本平面的画作就会转变为可360度旋转、缩放观赏的三维画作。
AI绘梦不仅能够将自然课上的动物特征观察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形象,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上有了更丰富的创作灵感,不再局限于“画得像”的桎梏,而是能够大胆发挥想象,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同时,这种视觉化的创作过程又能激发孩子们在语文课上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能够用更加生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动物形象,从而让文字表达也变得更加鲜活和有趣。
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打破了自然、美术、语文三科之间的壁垒,更让学生在一次完整的创作体验中,实现了科学观察、艺术创造和文字表达的无缝对接。学生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真正体会到了跨学科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
《AI绘梦》扮演的核心角色,不是一个简单的绘画工具,而是一个强大的跨学科学习引擎,它帮助学生进行精确的思考,又将思考的结果转化为充满个性的创造,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交汇。
归根结底,我们追求的跨学科学习,是希望孩子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表达。像文学家一样去描绘,在多元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遨游,汲取不同学科的养分,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