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魏洁
ⓒ特约撰稿人:梁峭(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助理、产品设计系主任)
ⓒ 供图: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受访人物
![]()
魏洁,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指委艺术设计类专委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艺术类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
梁峭,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助理、产品设计系主任。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一部,主持省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门,省级教学比赛获奖三项,指导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获江南大学至善青年教学奖。
观点提纯
“希望本届毕业生能够以‘清醒的变革者’姿态进入行业,既勇于探索设计的新边界,又始终保持对社会需求和人文关怀的敏锐洞察。”
《设计》:2025届毕业展主题“未见之见”是否隐含了对设计学科本质的重新思考?是否意在引导学生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技术副作用或潜在危机?
魏洁:今年的主题“未见之见”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哲学和我们的教育导向,强调从未被看到、关注或重视的角度出发,用设计去探索未知、揭示隐秘、回应忽视,并提出新的可能性。
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释义:第一层是未被看见的事物与问题。“未见”指常被忽略、遮蔽或边缘化的人群和需求,通过“之见”,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用设计的眼光去洞察这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仅看见表面的需求,更看见那些被遗忘、被忽略,甚至被回避的现实。第二层是未预见的未来可能性。“未见”同时也可以解读为“尚未预见”,即对未来的未知探索。设计不仅是对当下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预见和建构。通过“之见”,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研究和实验,发掘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提出超越当下的未来解决方案。第三层是挑战习以为常的认知与范式。“未见”还可以理解为“未被认知的视角”,代表我们对常规设计思维的突破与反思。通过“之见”,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跳脱固有的思维框架,以不一样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挑战传统设计中习以为常的解决方式,找到更深层次、更本质的答案。
总而言之,这里的“见”远不止物理上的“看见”,它更强调的是认知上的理解、意识上的觉醒、同理心的建立以及对复杂性的深刻把握。是设计师运用研究、洞察、想象和原型等工具,将那些原本模糊、隐藏、被忽视的事物变得可感知、可理解、可讨论的过程。
![]()
“在场”与“在线”协同视角下的无人矿山作业系统设计
《设计》:许多作品融入了AI、VR/AR、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学院是如何引导学生将高新技术与设计结合的?跨学科合作的项目占比如何?学院在推动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支持措施?
魏洁:从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很多高新技术成为学生设计的工具和载体。学院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探索技术与设计的结合,为未来设计实践开拓更多可能性。但又绝非追求炫技,而是要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高设计”的深度共鸣,并始终将人的需求、文化的温度与社会的福祉置于核心。 我们的教育体系着重从两个关键维度引导学生:一是“技术为体”。我们在2012年左右就设置了《智能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软硬件交互技术类课程,并通过每版培养计划的修订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课程模块组。近几年我们又将数字形态、AIGC、XR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中,确保学生掌握前沿的工具。二是“人文为魂”。任何炫目的技术,如果脱离了真实的人性需求、社会挑战或环境关切,其设计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有害。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术,更能够通过设计传递价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用高新技术创造更有温度、更有意义的设计,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通过课程设置、学科协作、校企合作及实验室平台建设,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在教学团队层面,依托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很早之前我们就在所有专业的高年级开设了《跨专业设计实践》等交叉类课程。在实验室建设层面,依托学院条件构建的设计原型仿真与先进制造实验室、依托五百强企业资源构建的产教融合实验室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条件。此外,利用111引智基地等国际资源平台,以联合课程、工作坊等形式,常态化地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
![]()
创作者经济背景下针对创作体验优化的未来智能座舱设计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
魏洁:掌握并使用AI工具确实已经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技能,然而我们始终明确界定其功能边界,即它仅作为认知延伸的辅助工具与工作效能的提升手段,绝不能取代设计师创造力的核心地位。我们既积极接纳其技术优势,又始终保持审慎的风险评估意识。
首先,我们去年就已经在大二开设了AIGC的课程。在课程中,我们没有停留在教授现有的生成式AI平台(如MJ、SD),而是面向行业对AIGC技术理解力的高阶需求,以ComfyUI为教学载体,让学生掌握可视化编程构建生成工作流的能力,真正理解AI创作从参数输入到图像生成的全链路逻辑,通过节点式开发实践,使学生具备拆解生成逻辑、优化工作流乃至开发垂直领域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从工具依赖到技术赋能。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AI的属性与作用,我们的宗旨是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灯塔。例如,我们认为“AI生成的图像仅是素材,唯有当它转化为社会边缘群体的同理心催化剂时,设计行为才具有实质意义”。禁止直接提交未经深度加工的AI生成内容作为最终成果,所有AI辅助的输出必须经过学生的深度重构、人工审视和价值注入,确保作品体现设计师的创造力与责任感。
![]()
基于游戏化的办公场景轻智能健身产品创新设计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魏洁:我们今年的亮点还是很多的,印象比较深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们展现的出色的场景拓展能力,例如产品设计专业同学在新消费、新建设、新文化三大核心领域挖掘出众多创新应用场景。在新文化领域,有作品重新诠释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在新建设方向,出现了针对智慧城市边缘空间的创新解决方案;在新消费领域则涌现出关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设计。这些探索不仅拓宽了设计的疆域,更展现了年轻设计师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
二是学生们对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令人欣喜。从AI生成算法到XR情境拓展,从元宇宙交互到可持续能源技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娴熟的技术驾驭能力,更可贵的是始终将技术作为实现人文关怀的工具而非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作品在应用新技术时,都同步考虑了技术伦理和社会影响,这种技术自觉正是当代设计师最珍贵的素养。
为了帮助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有价值的设计命题,我们建立了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跨学科的能力培养,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机会,从大一的设计思维类课程到大二的用户调研类课程,再到大三的系统整合类课程,学生会在本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反复锤炼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院拥有一批专注于社会创新研究的教师,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从社会议题中提炼设计方向。
![]()
基于YOLO实时目标检测技术的水下作业辅助装备设计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魏洁: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以开放视野发现未被关注的社会、技术与文化问题,以设计为工具提出具有深度与温度的未来解决方案。其实又再次呼应我们的设计主题“未见之见”。
我希望本届毕业生能够以“清醒的变革者”姿态进入行业,既勇于探索设计的新边界,又始终保持对社会需求和人文关怀的敏锐洞察。他们对“设计”的理解确实呈现出代际差异——相比以往更注重功能性和美学表达的设计观,当代毕业生更倾向于将设计视为一种系统性思考方式,一种引导社会变革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这种理解展现了更加深刻的责任感和前瞻性视角。
![]()
面向低空经济全域旅游的未来式eVTOL设计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