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三位一体融渗式”文化育人,武汉理工锻造卓越设计新力量

0
分享至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一根根竹条在指尖翻飞,经纬交错间,传统与现代悄然相遇。来自湖北恩施的非遗传承人董新桥展示着一个竹编手机壳,温润的触感让他感慨万千:“从前只编竹篮竹篓,谁能想到,这手艺还能‘钻进’手机里!”一旁,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子们正将细软的竹条编织成极具现代感的灯具。

这间工坊里每日上演的,远不止于技艺的传习,更是学院历经八年探索构建的“三位一体融渗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该模式以中华经典文化为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沉浸式教学场景与多元化实践平台,将文化基因深植育人全过程,系统化地锻造着能回应时代之问的卓越设计力量。


竹编课程现场教学

文化浸润:从“符号解码”到“基因植入”

“研究明清官服‘补子’图案,不能只看见装饰之美,更要读懂其中事业腾达的美好寓意。”在杜娟教授的《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课堂上,她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传统纹样的文化密码。这不仅是美学训练,更是一场文化解码的思维之旅——要求学生从传统纹样中提炼精神内核,再转译为当代设计语言。

这个教学场景源于一个真实项目——为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品鉴装—步步高升系列”设计包装。杜娟教授带领学生团队远赴福建茶山实地考察,走访茶企、观摩工艺、访谈茶农,在真实文化语境中理解茶叶的历史脉络。回到课堂后,跨界导师团队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灵感,最终锁定明清官服“补子”图案。经过现代设计手法的提炼、抽象与重构,传统纹样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既保留了“锦绣前程”的美好寓意,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这套作品最终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成为从文化资源到创新设计成功转化的典范。

这正是学院构建的“文化浸润——技艺传习——创新转化”阶梯递进式课程链的生动体现。该课程体系通过《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建立传统美学基因库,以《东西方语义与视觉传达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转译能力,再通过《非遗传承与视觉传达设计》实现技艺的活态传承,形成从认知到创新的完整闭环。

“在咸宁的竹林里亲手破竹、刮青,我才真正触摸到竹编的‘骨血’。”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刘朵在参与四省竹编非遗项目后深有感触。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文化浸润的关键一环——学院通过“田野考察+非遗工坊+数字技术”的多维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获得深层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杜娟教授不仅为课堂引入了社会的“源头活水”,更重塑了评价标尺。她将企业导师、非遗传承人请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历练;同时,她改革考核方式,通过举办社会展览、利用公众号推广等方式,将学生的课程作业推向公众视野,让社会评价成为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师徒传承模式

技艺传习:让古老工艺“活”在当下

“学生不仅要会编竹,更要让竹编走进现代生活。”在杜娟教授主持的“四省竹编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中,她创新采用“技艺解构—功能重构—市场验证”三段式教学法,为传统工艺注入当代活力。

这一创新理念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同样绽放异彩。朱明健教授团队通过《荆楚传统故事短片集锦》等作品,以动画、连环画等形式生动呈现经典民间故事;其连环画《嘎达与牡丹》入选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陈彬教授的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展现了传统艺术语言的当代表达。

在竹编项目实践中,来自鄂湘赣皖四省的24位非遗传承人与40多位师生组成跨界团队。传承人亲授“挑压编”“穿插编”等核心技法,师生团队则运用现代设计思维,开发出竹编灯具、宝宝椅、首饰等符合当代审美的系列产品,探索出“传承人+设计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杜娟教授正在指导学生

“没想到我们的竹子还能做出这样的艺术品。”湖南省竹编非遗传承人胡延贤的感慨,道出了这一创新路径的深远影响。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务院举办的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全国优秀案例库,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项目,标志着学院在文化育人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认可。

这种创新实践同样体现在学生竞赛中。教学团队成员周艳教授指导的《“陈好马和米包菜”——用动画传承文化的意见领袖》项目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肖文、杨林通教授主持的“陶瓷艺术梦工厂产教融合项目”在“创客中国”中小企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充分证明了跨界融合育人模式的成功。

通过“校内工坊-非遗基地-文创企业”三级联动平台,学院形成了技艺传习的完整生态。学生在网易游戏、腾讯游戏等企业的实习经历,进一步缩短了学习与就业的距离。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不仅让古老工艺“活”在当下,更培养出了一批能够承载文化使命、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


竹编手机壳设计

创新转化:从课堂作业到社会价值

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创新工坊里,学生设计的“竹编光影灯具”正从课堂作业走向市场。这件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LED技术完美融合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更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文创产品。

“我们将竹编的透光性、柔韧性等物理特性与现代照明需求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灵魂,又赋予了其现代功能。”杜娟教授介绍说,这类创新作品已被多家企业采纳,项目收益全部捐赠给家庭困难的竹编传承人,形成了一个“传创融合、以创反哺”的良性循环。


《竹编和韵》设计

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创新成果已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以《竹编和韵》为代表的课程成果,将传统竹编纹样与现代包装设计巧妙结合,以“经纬交织”的视觉语言重构粽子包装结构,既保留竹编的温润质感,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便捷拆装与环保功能,最终在2025年中国好创意大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

近年来,这种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学生作品在红点、IF、IDEA等国际顶级赛事中屡获殊荣;2023至2024年,学生累计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371项、省级奖项336项;毕业生进入故宫文创、国家博物馆等知名文化机构的比例持续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学生还将在校所学转化为创业实践。张三石在课程结束后创立“三石竹艺”品牌,其作品《节节高升》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另一位学生陆贝珂成为知名影视视效导演,在电视剧《三体》中运用“粒子水墨”技术展现东方“混沌与秩序”哲学,其团队用6000块LED屏模拟秦代士兵阵列的创举,让古老智慧在新技术中焕发生机。

展望未来,杜娟教授提出深化“三位一体”模式的系统规划:构建“经典文化设计基因库”,实现文化元素精准提取;建设“非遗元宇宙工坊”,通过VR/AR技术拓展沉浸式教学场景;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最终构建价值循环体系,将三级联动平台升级为自我造血的“社会创新”平台,形成“文化保护—创新设计—市场价值—社区反馈”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这条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的创新之路,不仅实现了设计作品从作业到产品的蜕变,更让文化传承在创新转化中绽放时代光彩。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极目新闻 incentive-icons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334034文章数 9426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