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退休不退岗,在本该乐享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或背起行囊,奔赴祖国各地;或伏案研习,立稳讲台,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断进益。春蚕不老,夕阳正红,“银龄再出发”系列报道特聚焦我校银龄教师群体,展现他们老有所为的精神面貌与担当精神,以“银龄”促“引领”,书写“教育强国,法大何为、银龄何为”时代答卷。
![]()
漠风呼啸,烈日照耀大地,为伫立的胡杨添了一身金衣,更为墙上“课比天大”的横匾镶了一层金蜡。这句中国政法大学师生牢记于心的箴言,高悬于法大端升楼内,也高悬于三千六百公里外的新疆政法学院。题写新疆政法学院内这幅横匾的正是致力于让法大教学理念生根新疆的“银龄教师”于健。
从北疆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到南疆的新疆政法学院,长期深耕英语测试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等新兴学科的于健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天山南北,深深扎根祖国边陲,用一课又一课践行他的“朝觐”与“还愿”之路。
![]()
两代人的西圣地
![]()
2025年秋季学期是于健来新疆的第5个年头了,而与新疆结缘的故事,还要从68年前的1957年说起。
2006年,一部讲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勘探、开发、建设克拉玛依油田的电视连续剧《西圣地》让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那段艰难又光辉的岁月,而于健的父亲正是剧中描绘的那些平凡又伟大的石油人之一。“父亲是1957年北京石油学院的首届毕业生,毕业时他们全部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开发克拉玛依油田。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就是我父亲带着他的1436功勋钻井队打的!”
随后,于健的母亲也来到克拉玛依,并参与创建了克拉玛依最早的学校之一——克拉玛依第一小学。“这所学校是克拉玛依人的骄傲,克拉玛依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中的精英多出自第一小学。”年逾古稀的于健谈起父母,热情依旧高涨,声音中满是尊敬。
1975年,于健父母又响应国家号召,从大西北转战大东北,举家前往辽河油田支援建设,于健同父母一起到克拉玛依扎根的愿望就此搁置。直到2021年,已经退休10年的于健收到一封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邮件,得知教育部正在开展“银龄讲学计划”,邀请部属高校退休教授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克拉玛依”四个字让他立马来了精神,没有丝毫犹豫便立即填写了申请。
新疆一直是于健的心之所向。此前的2019年4月,于健就主动请缨为北京和平街一中的“新疆内高班”所有高三学子做高考备考指导,文理全科统筹,让80多名学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步,大部分被重点院校录取。光阴流转,如愿身处新疆的他已习惯于用沉思翰藻的古诗文记录自己的点滴日常——有对新疆景色的叹美,有对自己教学思想的升华和总结,有对优秀学子的鼓励……
![]()
克拉玛依两年服务期满后,于健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又应邀来到图木舒克市的新疆政法学院执教。1958年10月9日,于健的父亲带领1436功勋钻井队,翻越天山,为勘探中的塔里木油田打出“依奇克里克一号井”。这是塔里木盆地首个油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油年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千年“唐王城”遗址为图木舒克这座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城市增添一丝神秘;于健则透过时光,看到了父亲和先辈的身影,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国家和各省市这些年对南疆的支援力度很大,使我们在南疆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踏着先辈的足迹为新疆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是天经地义的事。”于健说。
父亲打出的“两口井”和母亲参与创建的克拉玛依第一小学牵引着于健“回到”新疆,而这四年的点点滴滴让他渐渐扎根,做出的每一分贡献都是为父母还愿、为自己还愿,为天山南北的依法治疆和文化润疆奉献。
![]()
天山的点灯人
![]()
“实劳吾心,弗取分厘。”这是于健在《大漠还愿》中写下的诗句,也是他援疆工作的真实写照:如灼灼明灯,照亮四野。
边疆教育是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的重要一环,如何能在教育中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进去听、听进去”,是一块“硬骨头”。于健创新性开设双语思政课《新时代大国博弈》(A Game of Powers),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落在实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程设计也要与时俱进。无论生源如何,视野和格局都绝对不能迁就。”双语课程难度大、国际时政内容复杂艰涩,于健就精选时下最热门的国际新闻热点,用精彩的案例、经济哲学等多视角进行生动解析……只要找准策略、改变方法,再硬核的知识也能在生动的讲述中,让学生能听懂、有所获。
![]()
在他的坚持和落实下,学生们不仅通过课堂重新审视自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拓宽了国际视野,加深了对世界文化差异性的认知和民族自豪感。“看到学生们的改变和成绩,就越坚定了我扎根新疆的决心。”于健说。
不仅是课堂教学,于健将能看到的问题都当作分内事,力求事事做到极致。来到新疆后,他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坚持每个学期都义务开展数次前沿性学术讲座。长期致力于英语测试学的于健经验丰富,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两年间,校内学生四六级合格人数和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的通过率分别翻了一番。如今,于健离开克拉玛依已经两年多,但不时收到的学生们成功升学的报喜消息仍是他引以为傲的事。
2023年,于健离开克拉玛依,来到位于图木舒克的新疆政法学院,继续践行身为银龄教师的使命。从北疆来到南疆,师资更为紧缺,于健急学校之所急,主动承担一学年288学时的超负荷工作量,怀着“课比天大”的信念全心全意上好每一堂课。已经毕业的学生说,于健在课堂上总结的“审题,切题;开门见山,言简意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二十字标准让他们十分受益,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仍然能够有目标、有方向。
![]()
古稀之年的于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及当地社会的发展进步,他笑称自己总是闲不住,争分夺秒地将一腔热情投入援疆事业。四年来,于健还应邀为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及有关市直单位、克拉玛依政协、克拉玛依开放大学、克拉玛依中小学与和田地区墨玉县各高中等义务开办讲座。大大小小的成绩是于健无私奉献的闪亮勋章,更是“银龄讲学计划”重要性的最佳证明。
![]()
伫立的胡杨
![]()
于健的援疆“还愿”,不只在高校的三尺讲台,更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像胡杨一样,用自己的力量汲取水分,守护一方土地。
援疆的第二年,于健的母亲因病离世。当他怀着巨大悲痛,来到母亲曾经倾注巨大心血的克拉玛依第一小学时,对母亲的怀念、对教育事业的传承和责任,让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向母亲的事业致敬。他主动联系克拉玛依第一小学的校长,挤出时间义务为该校全体五、六年级的学生们进行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10's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演讲,反响热烈。
有着在北京时辅导新疆内高班同学的经验,于健到了新疆后,仍旧坚持对多所学校开展义务辅导。其中,在他的帮助下,克拉玛依一中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克拉玛依中学两所学校当年的高考成绩创造了历史。就在最近几周,他还长途奔波到和田地区的墨玉县主讲三场讲座,共有700多名高三孩子及文理九科教师参加,大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于健还热衷于利用科技赋能教育教学工作。他积极投身AI辅助教学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和新疆政法学院的推广与实践,让师生积极接触和拥抱AI。他希望,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子们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善用AI,用科技获取知识,助力自身成长。
因为“银龄讲学计划”,于健得以“还愿”;因为“银龄讲学计划”,新疆得以拥抱更多人才。“新疆作为战略腹地,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于健嗓音低沉,神情郑重,“银龄讲学计划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教育的燃眉之急,更要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理念,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力量、教育的价值。这是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在这里把把关,带带头!”于健随即又幽默地朗声大笑:“我虽年龄偏大,但身体条件足以为学校分忧,我的身体状态和思维状态还都称得上样板咧!”
新疆人民将最好的名字献给胡杨——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丽的树”,它既是荒漠环境的改造者,也是每一片绿洲的守护神。于健等一批批银龄教师们也像这胡杨一般,深深扎根,无怨无悔,改造教学软环境,以自身为标尺,以行动影响他人。
“银色”胡杨终将成林,守护幼苗茁壮成长……
![]()
法大微信【第20251012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文字:李依纯 叶芷璇
排版:张诗娴
校对:张瑶瑶
责任编辑:谢翔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