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2026年国考报名的数据出来了。通过审查的人数,是371.8万。计划录用的,3.81万。算下来,录取比例差不多是98:1。将近100个人里,才能有一个人上岸。
一边是371万历史最大规模的考公热,而另一边却是考公机构越补越大的亏损漏洞,明明是帮人上岸的,结果自己却被浪给卷跑了。
![]()
今年上半年,国内考公三巨头之一的粉笔营收及利润双降,中公教育情况更差,净利润是近乎腰斩。这还不是偶发情况,在过去四年,中公营收就一路从69亿降到了只剩26亿。但如果看一眼招生情况,上半年中公仅真假课程培训人次就有45万,继续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这事就怪了,报班的人不断增多,机构怎么反而赚的少了呢?
其实分析下来,这些机构几乎都折在了同一个项目上,叫做协议班,也有的叫做包过班,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原理都一样,就是考生先预付学费,如果考试没过,机构就全额退款。发明这个的正是考公一哥中公教育,虽然这种课的售价是普通课的好几倍,但是不过退钱的承诺依然让很多考生用脚投票。
中公曾经就是靠这个营销方案碾压一众同行,别人还在纠结怎么卖课的时候,它已经手握几十亿的预付款了。
但是呢,懂会计学的都明白,虽然这预付款是一笔现金,但是它并不是收入,而是负债。
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是理发店的老板,当你办了1张1000元的理发卡,你记账的时候是直接记录今天盈利1000元吗?回答当然不是,不但没赚1000元,反而是欠了人家客户1000元的服务。也就是说当一个学员交了5000元学费,你也不是就净赚5000元,而是负债5000元。只有等培训的课程全部上完了才能变成收入。
问题呢关键出在这个预付的现金上。因为它就是对老板人性的考验。
怎么理解呢?假设一下,假设你是培训机构的老板。
你发现现在公司的账户上趴着1个亿的小目标。恰好这时候,你的运营总监向你汇报说:老板,现在有个黄金位置的地块正在招租,我们租下后可以再扩招1000名学生!你的市场总监也跑来跟你说:老板,我们的竞争对手下狠手了,请了高档学校的名师,我们的学生都要被抢走了!针对这种情况,你这个老板会按兵不动等人宰割吗?答案是——你不会。
中公拿着这些钱继续扩大规模,并在之后更大胆的推出了一种贷款考公的业务,叫做理想贷。学员只要申请了这种贷款,就可以0元入学,如果最终通过考试就自己还款,如果不通过就由中共来还,期间产生的利息也由中公承担。
这招对学员的诱惑就更大了,新生人数翻倍增长,公司营收破百亿,之后中公成功上市,可谓是名利双收。
![]()
所以,在这种高杠杆高增长的模式下,中公也把单纯的培训做成了一场高风险投资。随着全国考公人数增多,考公难度增大,退赔费的增速也开始变大,2021年三季度,中公的退费首次超过了培训费,之后待赔款项就越来越多,截止到今年6月底,中国账上现金有1.77亿,但一年到期的债务却有10多亿。这其中一半都是退课费,原本承诺的包退慢慢就变成了分期退、不定时退、兑换其他课程等选项。
今年8月,有一个行业新闻上了热搜,一个考生贷款买了课程,挂科之后17000的学费竟然要17年才能退完。据湖北经视直播报道,2024年,武汉刘小姐花2万多元参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班,合同约定,若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会退费1.7万元。当没能通过考试的刘小姐找到该机构时,对方表示可以退费,但1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
而曾经眼红中公的吸金能力,争相模仿的考公机构也无一例外的陷入到了待退费的债务漩涡里。上半年粉笔退款负债是1.28亿,华图是3.07亿,考公三巨头整整齐齐的都被定在了退不起学费的耻辱柱上,之前有多主动推预付款,现在就有多被动躲应付款。
![]()
那么,为什么退不了呢?
其实和很多健身房一样,这么一大笔的预收款躺在账本上的时候很难有人忍不住去干点什么,比如扩张新店、请更多名师促销推广,结果等到要退钱的时才发现钱不知不觉都花光了。
而考公辅导这个行业也是肉眼可见的卷起来了,一方面是双减政策下其他教培同行挤进考公赛道讨生活,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的兴起,考公资料也可以轻松获取,分食考公蛋糕的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随着考公热起来,很多大学校内就会为学生提供考公资源支持。南京大学特设了“争冠杯”公务员面试模拟大赛,北京大学免费推出考公辅导系列活动,涵盖硬核模考卷,全真实战感等四方面。
对于考公机构而言,以往的推广和盈利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跨界同行进场又挤压了一部分生存空间,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天时地利人和三缺三的情况下,即便考公人数不断增高,但肉多人少的局面下,生存处境自然也就更严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