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济海,字迅夫,号常愿、墨磨人、一溪云、曾经沧海、百石之人、和闲、朵云和三净堂主人等。1955年生于山东莘县,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大字典》学术顾问、央视中学生频道书法专家评委,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家。
张济海15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开启40多年军旅和书画生涯,其坚毅性格与雷厉风行作风融入书法。他独创“爨八体”,将多种书体特色融为一体,被收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而永载史册。代表作《厚德载物》等,在各大拍卖高价拍出,还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著有《书法教程》《心灵轨迹》《书法有道》《书法兵法论》《爨八体自述100则》《能量书法论纲》《书谱十三讲》《蔡邕书论九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广艺舟双楫碑学思想对爨八体形成的影响》《书法大道365》《张济海书法作品集》等,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书坛一线书法大家。
![]()
![]()
墨海寻幽开新境
——评张济海“爨八体”的书法创新与历史意义
文/史留成
在中国书法艺术数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历代书家皆以“承古开新”为追求,在传统笔墨的根基上探寻艺术突破。当代书法家张济海独创的“爨八体”,以魏晋南北朝“二爨”碑刻为魂,融八体之韵,开书法新境,不仅为传统书法注入了现代活力,更以“以书载道”的创作理念,赋予了书法艺术深沉的文化内涵,堪称当代书法创新实践中的典范。三位业界名家的评价,更是精准勾勒出其艺术成就的核心特质,成为解读“爨八体”艺术价值的重要密钥。
![]()
“爨八体”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传统书体的创造性融合与重构,而这种融合恰恰完美诠释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先生所言的“张济海把魏碑写得稳重又很灵动,这就很难得了!” 这一评价看似简洁,却道破了魏碑创作的核心难点与张济海的艺术突破。魏碑作为楷书的重要源头,以金石之气、端庄体态著称,但历代书家多易陷入“稳则僵板,灵则轻飘”的困境,能在二者间找到平衡者寥寥。张济海之所以能攻克这一难题,源于他对“二爨”碑刻的深耕细作与对书法美学的深刻体悟。
![]()
他以魏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小爨)与《爨龙颜碑》(大爨)为艺术根基,这两部碑刻作为“爨体”书法的巅峰之作,本身就是魏碑中的瑰宝,以古朴雄浑的笔法、方峻奇崛的结构,成为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独特存在。张济海沉潜数十载,对“二爨”的笔法、结体、气韵进行反复拆解与研习,将其特有的“三角点”“翘头横”“竹节竖”等核心笔法精准传承——“三角点”如刀劈斧削,力透纸背;“翘头横”起笔方峻,气势开张;“竹节竖”挺拔遒劲,骨力十足,这正是其书法“稳重”之基,守住了魏碑与生俱来的金石之气与端庄体态,让作品立得住、沉得下,尽显传统书法的厚重底蕴。
![]()
而“灵动”之姿,则源于他对八体精髓的突破性融合。在“二爨”根基之上,张济海将篆之庄重、隶之古雅、楷之规整、行之流畅、草之灵动、飞白之虚灵、漆书之厚重熔于一炉,每一种融合都经过了千百次的笔墨试验与美学考量。他并非简单叠加字体特征,而是对每种书体的笔法意趣、结构规律进行深度解构后,再进行有机重组:以篆书的线条质感强化笔墨的古朴韵味,以行草的笔势流转打破魏碑的板滞之感,以飞白的虚实相生增添作品的层次感,以漆书的厚重笔触平衡灵动带来的轻飘之弊。这种融合让“爨八体”在字形结构上取势向上、重心沉稳,既保留了“二爨”的古朴厚重,又融入了行草的灵动飘逸,实现了“静与动”“刚与柔”的完美平衡。观其书法,笔画间既有碑刻的刀刻斧凿之劲,又有墨迹的笔墨流转之趣;结字既见古碑的方正庄严,又含今人的抒情达意,仿佛将千年书法史的笔墨精华浓缩于一纸之内,让观者在笔墨流转间既能感受到魏碑的沉稳端庄,又能领略到笔法穿插中的灵动生机,恰是旭宇先生所赞的“稳重又灵动”,这份在矛盾中求统一的艺术造诣,在当代魏碑创作中实属罕见。
![]()
著名艺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认为:“他的书法创新度是很可贵的,他的书法与众不同,风格显明,实属难得。” 这一评价直指张济海在书法创新上的核心价值——在传统与突破之间找到了精准的平衡点。当代书法界向来存在两大误区:一类是沉迷于对传统的机械模仿,亦步亦趋,作品虽合规矩却失却灵魂与活力;另一类则是盲目追求形式创新,脱离传统根基,标新立异却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张济海则走出了第三条道路,他的创新始终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以“二爨”魏碑为核心根基,确保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基因不中断。
![]()
他对“二爨”的传承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与吸收,从笔法的起承转合到结体的疏密布局,从气韵的雄浑古朴到精神的庄严肃穆,都做到了原汁原味的继承。在此基础上,他以开放的艺术视野,打破书体之间的壁垒,将八种书体的美学特质进行创造性转化,让“爨八体”既有着清晰的传统脉络,又在形态、气韵上独树一帜。这种创新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书法史的全面梳理与深刻理解之上,每一处创新都有其美学依据与文化根源,因此其风格辨识度极高——既不同于固守传统的魏碑书家,也区别于脱离传统的创新流派,形成了“一看便知是济海之作”的独特标识。陈传席先生所言的“与众不同,风格显明”,正是对这种“有根之创新”的高度肯定,这种创新既守住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又拓展了其表现力,为当代书法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其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
张济海书法的雄强气质与激情张力,更离不开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人格特质,中国书协理事范硕先生精准点出:“张济海军旅生涯和个人豪爽、直率的性格,使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雄强的力量。” 四十余年的军旅生涯,是张济海人生中最宝贵的历练,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毅果敢、豪爽直率的人格特质,更将军人的精气神融入了笔墨之间,成为“爨八体”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营生活的严明纪律,培养了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在书法探索中,面对碑帖融合的技术难关,他以军人的坚韧不拔,历时十余年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成“爨八体”;军营生活的家国情怀,赋予了他作品深沉的精神内涵,让他的书法不止于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承载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而他豪爽直率的性情,则让其笔墨毫无滞涩之感,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是正大气象的典型代表。在他的作品中,笔画的顿挫转折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带着军人的刚毅与激情——起笔如冲锋陷阵,果断有力;行笔如行军布阵,沉稳坚定;收笔如凯旋归来,利落干脆。结字的开张大气,彰显着直率豪爽的胸襟,字距行距间的疏朗开阔,恰似军人的坦荡磊落。无论是“三角点”的锐利刚劲,还是“翘头横”的气势开张,亦或是“竹节竖”的挺拔不屈,都暗含着雄强的力量感,这种力量并非刻意雕琢,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是人格特质与艺术创作的深度交融。范硕先生所言之“充满激情和雄强的力量”,正是这种军旅风骨与个人性情在笔墨中的集中体现,让“爨八体”在古朴灵动之外,更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使其艺术感染力更为饱满,也让作品有了区别于其他书家的独特精神标识。
![]()
张济海的“爨八体”创作,始终秉持“以书载道”的理念,将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使其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精神力量。其代表作《爨八体觉字心经》便是“书”与“道”融合的典范。在这幅作品中,张济海巧妙地将《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二字,以“爨八体”的笔法合为“觉照”,既呼应了佛教“觉悟照世”的哲学内涵,又通过八体融合的笔法,让文字本身成为意境的延伸——笔锋的顿挫转折如人生的起落沉浮,墨色的浓淡干湿似禅意的空灵通透,使《觉字心经》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成为传递禅理、启迪心灵的文化载体。而作品中蕴含的稳重、灵动与雄强之气,正是旭宇、陈传席、范硕三位先生所赞美的艺术风格与人格特质的集中体现,让“以书载道”既有形式之美,更有精神之力。
![]()
《百石传薪》工程,则进一步将“爨八体”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推向了新高度。张济海以108块刻石为载体,精选“忠、孝、善、爱”等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名言,以“爨八体”精心书写后手工勒石镌刻。每一块刻石都凝聚着“爨八体”的笔墨精髓,方正的字形、雄浑的笔法,与“忠孝善爱”的文化主题相得益彰,既体现了旭宇先生所赞的“稳重”,彰显了陈传席先生肯定的“风格显明”,又饱含着范硕先生点出的“雄强力量”;108块刻石串联起来,既是一部“爨八体”的书法艺术展,更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读本。这种将书法艺术与文化教育、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实践,让“爨八体”走出了书斋,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大众的桥梁,彰显了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也让三位先生的赞誉有了更广阔的传播路径与现实意义。
![]()
张济海“爨八体”的创新意义,不仅在于字体风格的突破,更在于其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作品被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收录,被五台山佛教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正是业界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印证了三位名家评价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爨八体”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爨”碑刻作为书法史上的瑰宝,曾因年代久远、笔法晦涩而少有人深入研究;张济海通过“爨八体”的创新,让“二爨”的古朴之美以更丰富、更易懂的形式呈现,使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他以书法为载体传递中华传统美德与哲学思想,让书法艺术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体现了当代书法家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
墨香千载,薪火相传。张济海以“爨八体”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的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人格特质与文化精神的融合。旭宇先生赞誉的“稳重灵动”、陈传席先生肯定的“创新显明”、范硕先生点出的“激情雄强”,共同构成了“爨八体”的艺术特质与精神内核。在他的笔下,“二爨”的古朴、八体的神韵、个人的性情、文化的内涵融为一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爨八体”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张济海“以书载道”的创作理念,也将激励更多书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中华书法艺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