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李丽霞
近年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断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促进各部门内外联动融合共治,充分发挥“仲裁+”力量,通过“仲裁+就业、社保、监察、信访、司法、工会、市场监管”等协同力量,织牢劳动者权益多元化解“保护网”,奏响共治“大合唱”。
“仲裁+政法委”,党建引领“仲裁路”。为深化基层治理创新,该局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借助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政法委向企业派驻党建专员的独特优势,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职责有机融入党建专员的工作清单。这一创新举措,巧妙地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企业一线,使党建专员不仅是政策理论的“宣传员”,更成为化解内部矛盾的“调解员”,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实体业务的深度融合,为营造稳定、公平、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仲裁+工会”,搭建裁调“连心桥”。该局落实“人社+工会”劳动争议裁调对接工作,与济源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劳动争议裁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工会法律服务站延伸至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并派驻专人参与仲裁院案前调解工作,目前,工会调解员已参与仲裁院案前调解100余起,调解成功80余起。与工会联合开展“愚公和谐号”基层调解组织素质提升行动,广泛成立企业、行业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100余家,联合举办基层调解员“理论+实训+测评”培训,目前首批35名持证上岗的调解员,已成为遍布基层的“和谐种子”。
“仲裁+市场监管”,织密法律“拦截网”。该局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市场监管局联动协作,在办案中发现涉案单位有注销营业执照的意图时,依群众申请紧急开具协助函至市场监管局,及时对用人单位注销营业执照事宜进行管控,防止用人单位通过注销营业执照来逃避法律责任。近年来,共为群众开具30余份协助函,及时阻止了用人单位的注销行为,让仲裁程序稳步推进、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仲裁+信访”,启动调解“加速器”。该局将案件隐患及时报备至信访部门,形成联动力量,防患于未然。今年,协同信访部门,快速调处一起涉及15人的跨国务工集体讨薪案。15名务工人员均来自全国各地,维权期间,每滞留一日便多一日花销,仲裁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同时向信访部门报告,信访部门紧急联系用人单位属地政府部门,开展联调工作。经有效沟通疏导,不足三天时间,便全部达成调解协议,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使11人现场领取薪酬,提前离场的4人亦通过“云上仲裁”签署协议并领取报酬,18万元欠薪全部现场付清,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仲裁+社保”,开辟直调“快车道”。对于“确认劳动关系”案件创新实行“直调”机制,该局绕开冗长的仲裁、诉讼程序,由工伤认定部门、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等多元力量直接介入,在调解桌前完成劳动关系确认与工伤赔偿协商,既保留了法律程序的规范性,又注入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温度,充分彰显从“分治”到“共治”的制度优势。近年来,已成功帮助54名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确认阶段即达成工伤赔偿协议,涉案金额达518.3万余元。
“仲裁+法院”,创新非诉“新引擎”。在加强日常裁审衔接的基础上,该局进一步深化联动,共同发力,进行案件源头治理。针对某企业尘肺病工伤案件涉及人数多、赔付压力大、衍生案件多的复杂局面,会同法院与企业深入协商,推动建立规范化工伤医疗解决方案。拟通过划分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机制,从源头上统一诊疗标准、减少争议焦点,实现劳动者权益保障与企业健康发展的双赢格局。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汇聚治理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营商环境贡献人社力量。近三年来,仲裁院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306件,其中撤诉、调解案件共1896件,仲裁调解率达80%以上,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超11646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荣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