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养浩,我们会立刻想起他的经典名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不一定知道,张养浩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慈悲心怀,勤政爱民,心系苍生的好官。
![]()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曾官参议、监察御史、礼部尚书、行台中丞等职。为人正直坦荡,为官清廉刚正。在元代散曲家中,他的作品存留数量仅次于张可久和乔吉,位居第三。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散曲集存世。此外,他还擅长诗文。他的作品是他一生坎坷遭遇和斗争生活的记录,是他对人生社会思考认识的结晶,是他痛苦、愤怒、忧虑等复杂情感的真实表露。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杰作。其曲词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唱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不管封建社会怎样改朝换代,一个又一个朝代是兴还是亡,百姓总是处于受苦的地位。所以,这首曲作一直流传至今,得到很高的评价。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张养浩为官清廉刚正,他初任堂邑县尹时,即对民众苦难深表同情,对发生的偷盗事件,他从理解的角度说道:“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元仁宗时,他官监察御史时上万言书,为民请命,指责时政有十大弊端,结果差点遭到迫害。是他听到风声后,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才逃离了朝廷,幸免灾祸。以后换了新皇帝,元英宗时他才恢复名姓,又被起用为参议。而他却本性难移,依然斗胆直谏,又把新皇上惹恼,差点被笞杖流放。他只得辞官回乡。这次他下定决心再不为官。所从切身经历认识到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他的诗歌、散曲对官场种种以,以后朝廷六次征召,一次比一次给的官大,他都坚决拒绝了。他从切身经历认识到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他认为只有脱离官场,他的生活才能获得平静和安乐。
他在元曲中唱道:“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此曲既是他对历代为官者命运的总括,又是他对现今为官者的当头棒喝。他在[双调·沉醉东风]曲中更进一步指出:“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他感叹这些历史上的将相功勋、风流名士“用了无穷的气力,使了无穷的见识,费了无限的心机,几个得全身?”所以他感悟道:“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乾受苦。”依自己的切身体验,尖锐地指出:“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
![]()
在隐居生活中他反思往事,一一对比道:“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他庆幸自己:“海来阔风波内,山般高尘土中,整做了三个十年梦。被黄花数丛,白云几峰,惊觉周公梦。辞却凤凰池,跳出醯鸡瓮。”他欢呼自己终可以“乞得自由身,且作太平民”。
张养浩从宦海风波跳脱出来,他只有庆幸而没有失落感。所以,他归隐并不狂放颓唐,也没有失魂落魄之感。他的归隐是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一种抗议形式。所以,他虽身居乡野,心中却仍然关心世事。尤其对百姓的痛苦,他时刻挂在心头,曾反复告诫自己并劝慰他人说:“人生行世,休行非义”。“本分世间为第一。”“所行所作依仁义。”“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休趋富汉欺穷汉。”“金银盈溢于身无益,争如长把人周济。”从这些曲作可以看出,张养浩确是心怀慈悲,以仁义为本。他在日常生活中,即以周济他人、救人危难为己任。
在他年近花甲之时,即天历二年(1329),他听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情况,恰巧朝廷第七次征他为官,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一听任命,就立刻答应了。
张养浩好像看到了陕西灾民的痛苦,看到了那里官员的腐败,他恨不能一下子飞到那里,为民众解除危难。他把家里的资财分给了穷困的乡里以后,就急速坐车西行,史载他“既闻命,即散其家资所心急如焚,当看到东来逃难的灾民后,他心中极为不平。他在《中吕·喜春来》曲中写道:“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对于他遇到的饥民,他尽其所能给予救济。他一生最后为官的四个月,所作所为及其所作诗词曲文,表现了他思想和行为最明亮的光辉。
一路风霜,他到达陕西后,未顾休息,马上投入了赈灾工作。他是带着家眷赴任的,可是他把家眷草草安顿下后,再也没有回过家,只是日夜在官衙忙碌。他勤政爱民,白天四出赈济灾民,晚上则祷告上天,祈求上天可怜、同情、救济百姓。
也许真是他的慈善心肠感动了上天,老天爷终于呼风布雨,天降大雨了,这使多日求雨已十分憔悴的张养浩高兴万分。他又写曲又写诗,抒发他的兴奋之情。他的《双调·得胜令》写道:“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他的《咏喜雨》更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喜悦和他的慈悲心怀,其词写道: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 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霔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此诗歌既真实地记录了灾民的苦难生活,又饱含作者对灾民的满腔同情。大雨下透了,旱情解除了,而流民还没有回来,作者为他们流离失所、离乡背井的生活担忧。同时,面对旱灾之年民众的困苦生活如何改善,作者几乎纹尽了脑汁。他甚至幻想河沙都变作金珠,野草都变成粮食,让人们尽快富足。这是一颗多么慈善的心啊,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啊!可是救灾工作还没有结束,连续四个月的劳累却使张养浩一病不起。这位心怀慈悲、感天动地的清官就死在赈灾任上。他死后,人民“哀之如失父母”。
![]()
张养浩作为文学家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时人号为“三俊”。但他感天动地的慈悲心怀与勤政爱民的行动,更为历代所称道。明代人曾在他的墓旁题词赞他为“名留天地,齐鲁一人”。至今,其家乡济南张公坟庄的人们,还津津乐道他勤政爱民的事迹。为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廉官吏,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