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元一个
不算便宜
却能在2小时内
卖出1300个
临近傍晚
博地一酒店门外
悄然排起长队
人们等待的并非山珍海味
而是一笼笼刚出锅的
手工肉包
这枚看似寻常的包子
为何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网红”?
![]()
市民购买包子
循着面香,记者尝试去探寻,这包子背后的故事。
案板前,“包子姐”余芝芬正将机器粗加工的肉馅进行二次手工处理。“粗细度要把握好。”她边剁边解释,“太粗口感不好,太细会失去嚼劲。”
7斤瘦肉、3斤肥油的黄金比例,是她30年经验的沉淀。
每天清晨采购的五花肉和前腿肉,九点前必须送到后厨。“我们不加添加剂。”她说,“食材新不新鲜,顾客一尝便知。”
这份对传统的坚守,在效率至上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即便是拌料这样的工序,余芝芬也坚持机器粗拌完后再手工拌一遍,“只有这样,肉馅才会更加均匀、Q弹。”
在旁边的工作台上,面点师傅们正将每张面皮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片,确保能稳稳兜住45克馅料。
蒸笼里的12分钟是包子蜕变的黄金时间,“短一分则生,长一分则塌,”余芝芬盯着蒸笼说,“这个火候,全靠经验。”
![]()
“包子姐”
这个饱含匠心的包子,最初只是酒店包厢里的“隐藏菜单”。转机发生在一天深夜,刚在北仑博地影视基地结束一天拍摄的某剧组需要餐食,酒店送去了现蒸的包子。没想到,这口热乎的温暖瞬间俘获了剧组人员的心。
“后来我们又送了2批。”酒店负责人回忆,“口碑就这样在剧组里传开了。”
博地影视基地作为现代都市题材的热门取景地,已接待超过300个剧组。而这个包子,也渐渐成了连接影视人与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在寒冷的片场深夜,紧张的拍摄间隙,这枚热包子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
酒店顺势推出外摆,仅2小时,1300个包子就被抢购一空。
“皮薄肉多,肉质又好!”正在排队的市民朱先生说,“自从朋友推荐后,我和儿子就爱上了这个味道。”像朱先生这样的忠实顾客不在少数,有的顾客一次最多能预订上百个。
![]()
肉包
在高端餐饮面临转型的当下,一枚小小包子的走红,折射出社会对真诚与品质的渴望,同时展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用不妥协的品质打动人心,用真诚的温度建立连接。
当你在许多影视剧中看到北仑熟悉的街景时,或许会想起那个温暖过无数人的包子——它不张扬,不浮夸,只是静静地散发着面香,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温度的故事。
而这,或许就是它能够走红的真正原因——不依靠营销的噱头,而是靠那份不愿将就的真诚。
![]()
来源 | 记者 吴雨婷 翁天煜
编辑、一审丨郑凯元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朱俊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