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欧阳修:周世宗柴荣家人传论
![]()
编者按:本文是现代汉语译文,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作者),在北宋仁宗年间(约1053年)独撰的《新五代史》,其中《周世宗家人传论》是其重要篇章之一,值得后世阅鉴。尤其是文中结合孟子“舜窃父负而逃”的典故,讨论周世宗柴荣处理父亲杀人事件的“行权”问题。
古文原文略。转自“江山子羔文化研究会”公众号。
![]()
柴守礼
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柴氏,自己没有儿子,于是收养了她哥哥柴守礼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周世宗。
柴守礼,字克让,因为是皇后家族的成员,被授予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官职。世宗即位后,又给他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后来他退休后就住在洛阳。在整个世宗在位期间,他从来没有去过京城首都,而皇帝身边的人也不敢提起这件事,大家只是以皇帝(郭威)大舅子的礼节来尊敬他。
然而,柴守礼却非常放纵蛮横。他曾经在街市上杀人,主事官员将此事报告给世宗,世宗却压下不予追究。当时,像王溥、王晏、王彦超、韩令坤这些同时期的将军和宰相,他们的父亲也都在洛阳。这些权贵之父与柴守礼整天来往,随心所欲,洛阳当地的人都非常害怕他们,躲得远远的,称他们为 “十阿父” 。柴守礼去世时七十二岁,官位做到了太傅。
唉!父子之间的恩情是最深的啊!孟子说过:“如果舜做天子时,他的父亲瞽叟杀了人,舜就会放弃天下,偷偷背着父亲逃走。”他认为,天下可以没有舜,但不能没有最高的公道;舜可以放弃天下,但不能用自己的权力去处罚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为世人确立标准的理想说法。
但是现实中,事情往往很难完全按照理想进行!因为天子身负国家宗庙社稷的重任,有百官的护卫和朝廷的威严,如果不幸遇到(父亲杀人)这种情况,他根本无法偷偷逃走,那又该怎么办呢?
我读后周的历史,看到柴守礼杀人,世宗却压下不追究。这是因为,他承担天下的责任已经很重了,而他作为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也极深。所以他宁愿自己承受执法不公的批评,也要伸张父子间的伦常大道。他这样做之所以符合道义,是因为他懂得 “权衡变通” 的道理。君子处理事情,无非是在权衡轻重之后做出选择。
执法有误的过错相对较轻,而不孝的罪过则极其深重。 刑罚是用来禁止人作恶的,孝道是用来教导人行善的,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哪个更重要呢?处罚一个人,未必能让天下再没有人杀人;但如果(儿子)杀了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泯灭了人的天性,断绝了人伦之道。两者相比,哪个更严重?
权衡了所谓的轻与重之后,就会明白:天下固然不能抛弃,但父亲也同样不能处罚啊!
那么,像舜和周世宗这样的人,怎样做才算最好呢?最好是能够事先防范,不让瞽叟、柴守礼发展到杀人的地步,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孝了!然而,如果事情最终还是不如人意地发生了,那就只能在轻重之间做出选择。周世宗懂得权衡变通的道理,实在是非常明智啊!
皇后刘氏
周世宗一共有三位皇后。其中贞惠皇后刘氏,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家世背景,应该是世宗还未显达时娶的妻子。当世宗担任左监门卫将军时,刘氏受封为彭城县君。
后来世宗跟随周太祖到魏地,刘氏则留在京城。太祖在魏地起兵后,后汉朝廷为了报复,将留在京城的刘氏全族处死。
等到太祖建立后周并即位后,追封刘氏为彭城郡夫人。直到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夏天四月,才正式下诏,将彭城郡夫人刘氏追封为皇后。负责礼仪的官员为她上谥号为“贞惠”,她的陵墓被称为“惠陵”。
皇后符氏
宣懿皇后符氏,她的祖父是秦王符存审,父亲是魏王符彦卿。她出身于世代王侯的家庭,门第显贵,是将相之后。符氏为人聪明果决,胸怀大志。她最初嫁给了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
李守贞当时是后汉的河中节度使,但心中早已怀有叛变的意图。他找来一个善于通过听人声音来预测吉凶的术士,让术士为全家人看相。术士听到符氏的声音后,大吃一惊,说:“这是天下君主的母亲啊!”李守贞听后更加自负,说:“我的儿媳妇都能成为国母,我夺取天下还有什么疑问呢!”于是下定决心反叛。
后汉朝廷派周太祖(郭威)前去讨伐李守贞。过了一年,攻破了城池。李崇训知道在劫难逃,亲手杀死自己的家人,轮到符氏时,她躲藏起来,用帷幔遮蔽自己。李崇训仓促间找不到符氏,于是自杀身亡。后汉的士兵冲进李家,只见符氏端庄地坐在厅堂上,对士兵们说:“郭公(郭威)与我父亲有老交情,你们不得冒犯我!”士兵们被她镇住,不敢上前。
周太祖听说此事,认为一个女子竟能让乱兵不敢侵犯,感到非常惊奇,对她倍加安慰,并将她送回了父亲符彦卿身边。符氏感激太祖的不杀之恩,便拜太祖为义父。她的母亲认为女儿夫家满门抄斩,唯独她幸免于难,是上天眷顾,想让她削发为尼。符氏不肯,说:“生死有命,是天意。何必胡乱地毁掉自己的形貌和头发呢!”
周太祖对符氏有恩,而当时的世宗(柴荣)性格特别英武敏锐,听说了符氏的这些事迹后,更加认为她非同寻常。等到世宗的原配刘夫人去世后,世宗就娶了符氏作为续弦。世宗即位后,便册封她为皇后。
世宗性情急躁,经常暴怒,每次发怒过后又常常后悔。每当世宗对左右侍从发火时,符皇后总会不动声色地观察他的脸色,慢慢地为他劝解,世宗的怒气也随之消散,因此更加敬重她。世宗征讨淮南时,符皇后认为皇帝不应亲自出征,竭力劝阻,但世宗没有听从。后来军队长期无功而返,又遭遇酷暑大雨,符皇后因担忧而成疾,最终去世。
朝中议事的人认为国家正在打仗,请求简化丧礼。于是百官只在西宫哀悼了三天就脱去了丧服,皇帝也在七天后脱去丧服。符皇后被安葬在新郑,陵墓称为懿陵。
之后被立为皇后的符氏,是她的妹妹。后周初年,妹妹符皇后迁居西宫,被称为周太后。
世宗七子
周世宗一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叫宜哥,接着有两个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夭折的儿子,然后是恭皇帝(柴宗训),再后面是熙让、熙谨、熙诲。他们的生母具体是谁,史书上都没有明确记载。
宜哥和他的两个弟弟(指夭折的两位),都在后汉时期被杀害了。等到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即位后,下诏追封这些早逝的皇孙,并赐予他们名字和官职:
追赐名为“谊”,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
追赐名为“诚”,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
追赐名为“諴”,追赠为左屯卫大将军。
到了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大臣们上奏请求分封皇室宗亲。但世宗认为,后周建国时间还不长,恩德信义尚未遍及百姓,应该等到功业德行都大有成就,福泽广布天下之后,再来讨论这件事才合适。
第二年(显德四年)夏天四月癸未日,世宗先分封了周太祖的几个儿子。之后又下诏说:“父子之间的亲情,即使是圣贤也无法忘怀。每当想起他们夭折的命运,就更加触动我悲伤的心情。因此,回顾往事,对于已故的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诚、左屯卫大将军諴等人,实在令人感伤。应当为他们加封一字王爵,并追赠三公的崇高官位。” 具体追封如下:
柴谊追赠太尉,追封为越王。
柴诚追赠太傅,追封为吴王。
柴諴追赠太保,追封为韩王。
而当时还活着的皇子,在这次都没有受封。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在北伐收复三关后,生病返回京城。同年六月癸未日,他册封皇子:
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为梁王。
柴宗让(即熙让)也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封为燕国公。
仅仅十天后,世宗就驾崩了。梁王柴宗训即位,就是周恭皇帝。
在那年八月,柴宗让改名为柴熙让,晋封为曹王。而柴熙谨和柴熙诲之前都没有爵位,于是:
任命柴熙谨为右武卫大将军,封为纪王。
任命柴熙诲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封为蕲王。
到了宋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月,柴熙谨去世。而柴熙让和柴熙诲的下落,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
唉!至高的公道,是天下人都共同认可的道理。在面对是非对错的原则问题时,即便是父亲疼爱儿子,有时也不能徇私偏袒。
当年周太祖(郭威)在魏地起兵时,后汉朝廷派刘铢在京城诛杀他的家族,手段极为残忍。后来太祖登基,派人去斥责刘铢。刘铢面对指责,毫不屈服,据理直言。太祖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为刘铢的言辞在理,最终还是没有株连他的家人。
等到太祖追封那些被杀害的妻儿时,他的言辞中充满了深藏于心的隐痛,却不敢有一句指责后汉朝廷的不是。这是因为他明白,道理不在自己这一边,起兵反抗朝廷本身是有亏于臣节的。
所以,史书上特意保留了这些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后周太祖在这件事上是心存愧疚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