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汉字 中华根脉
——从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说起
□ 薛元明
10月20日至11月20日,“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如期开始巡展。早在9月5日上午,展览便于南大仙林校区美术馆隆重开幕。南京大学校、院两级相关领导,学术界、书法界嘉宾及相关领导等近百人参加开幕式。
![]()
2024年9月,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受聘仪式现场
自2024年秋起,南京大学开启“大美汉字”通识课程。本次展览将一年时间内的教学成果加以集中展示,共展出修课学生、课程教师及指导专家的书法作品121幅,其中修课学生代表51人,每人展出2幅作品——临摹、创作各一,还有特邀嘉宾作品19幅。作品创作内容以“大美汉字”课程心得体会为主,形式包括诗文、对联等,涵盖行楷隶篆草等多种书体,参展学生既有来自与书法相关的文史哲专业的,也有属于“跨界”的——如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计算机学院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不同院系。其中不仅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覆盖面和影响面都很广。
南京大学以“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为校训,百廿年来,薪火相传,从黄侃《说文略说》到程千帆《校雠广义》,于汉字研究尤见功力。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曾有言:“中国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不随王朝更迭而替代,此中华文明数千年一统之奥秘所在。”今日读之,仍觉振聋发聩。南大学人于汉字文化之发掘,可谓功莫大焉。
“大美汉字”通识课深根于南大深厚的美育土壤,围绕“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美学与文学意涵”主题,从“文字”“文学”“文化”“文明”等四个维度深入阐释“大美汉字”的丰富内涵,展现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强调深度发掘汉字的文化意义和多重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反思其必要性、后续影响及价值传递。课程以汉字为基础,让学生在理论研究与书写实践中,体验汉字“各美其美”,引领全球汉字热的“美美与共”。
众所周知,汉字乃中华文明之基础,民族精神之符号,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乃人类文明史之奇迹。《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字肇创,通天彻地,打破蒙昧,不仅记录语言,更能影响思维,塑造文化。观甲骨文之神秘,金文之庄严,小篆之整饬,莫不蕴含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理解。汉字之神性,集中体现在其生命力与创造性。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有情有相的“小宇宙”,一笔一画无不蕴含着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微缩文化史,承载着数千年的集体记忆与民族智慧。
欲探“大美汉字”之堂奥,必先通晓“六书”要旨。“六书”首见于《周礼》,至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及许慎《说文解字》而体系粲然,尤以许慎之说最为系统精审,依“六书”条例,“分别部居”,“据形系联”,剖析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奠定了汉字学的千年基石,功垂万世。许慎所厘定“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者为“造字之本”,后二者为“用字之法”,共同构筑了汉字生成与演进的宏大体系。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此乃汉字孳生之始基。虽日渐符号化,然其原始图像思维犹存,观之可会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与抽象智慧。此即汉字“因形示义”之源,亦为书法艺术取法自然、寓象于形的美学渊薮。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当抽象概念难以具象描摹,指事之法应运而生。指事字突破了象形的局限,使表达范围从具体物象扩展至抽象空间与关系。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此法汇合两个或以上独体字之形与义,熔铸新意。会意造字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容量,使复杂的思想、行为与名物得以凝结于方寸之间,充分展现了汉民族综合集成的思维特质。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此为汉字孳乳之主流。形符表义类,声符示读音,结构明晰,能产性极高,可从容应对语言发展之需。形声系统之完善,标志着汉字体系的高度成熟,成就了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独特品格。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反映了汉字系统中字与字之间在音、义、形上的关联性,是词汇系统自我调整与完善的内在机制。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面对语言中虚词、抽象概念等难以造字者,假借之法借用已有之间音或近音字来寄托新义。以有限之字驭无穷之意,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智慧与经济原则。
汉字的一切大美——形体之平衡、意蕴之丰赡、神采之飞扬,乃至中华文脉之赓续,其深层密码皆深植于“六书”之中。由“六书”所奠定的汉字体系,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一个自足的意义世界,一个民族精神的符号宇宙。理解了“六书”,方能真正登堂入室,领略“大美汉字”。
此次展览主题为“大美汉字,中华文脉”,可谓直探本源。
“大美”非仅指形式之美,更含哲学意蕴。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综观世界文字史,基本上走向拼音化,唯独汉字独保其“形音义”结合之特质,三位一体,极其完美。
汉字名曰“方块字”,主要有点、横、竖、撇、捺等八种基本笔画,组合生成营造空间结构与保持视觉平衡。卫夫人《笔阵图》有云:“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此非单纯技法之论,实则将自然意象融于笔端之美学宣言。书法正是基于汉字形体之美而发展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变化无穷,气象万千,无不建立在汉字本身结构美感的基础之上。即以楷书而言,至唐代臻于极境,欧阳询《九成醴泉铭》之险劲,颜真卿《多宝塔碑》之雄浑,柳公权《玄秘塔碑》之清峻,皆在横平竖直间构建起中国人对“法度”与“气韵”的独特理解。汉字结构之平衡、节奏、虚实,实与《周易》“阴阳合德”、《老子》“负阴抱阳”之哲学观相通相应。
汉字的声韵节奏与音乐特征,多声变化,平仄交替,形成抑扬顿挫之节奏感。诗词曲赋之格律音韵,无不建立在汉字音韵基础之上,尤可关注者,汉字单音独体之特性,催生世界文学中独有的对偶艺术,体现出汉字单音节和方整化的优势。这种对称美学,根植于《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汉字因形示意,见字知义,此乃拼音文字无法比拟之优势。每个汉字都是一道哲学命题,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汉字以形表意之功能,促成汉语“以意驭形”的语法特征,塑造了中国人重直觉感悟、轻逻辑分析的思维范式。不独于此,汉字能够实现形意相融而超乎形意。王羲之《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非惟笔法精妙,更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晋人风流蕴藉的神韵。颜鲁公《祭侄文稿》的超凡笔墨随情感起伏而跌宕多变,将满腔悲愤化作纸上墨韵。《寒食帖》则大异于苏子平常法帖,贬谪之愁苦,内心的苍凉,隐见于字里行间。因为能够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书写,使汉字超越交流工具,成为修身养性、明心证道的媒介,臻于最高境界,能够实现人格修养与笔墨技巧的融合无间。
所谓“根脉”,乃是“根本命脉”的缩写。汉字之于中华文化,犹如大树根脉——无根之木必枯,有根之木必荣。汉字的根脉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文化传承之载体。中华典籍,汗牛充栋,全赖汉字得以传承,《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世界上无其他文明有如此连续不断之文献传统。这些典籍不仅记录历史,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民族认同之标志。不论身在何方,不论方言差异,汉字成为华人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身居异乡,每次见到汉字,便顿生亲切之感;外邦遇同胞,汉字书写能够即刻拉近距离。此等凝聚力,万物难替。
三是文化创新之基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文字系统。从“天文”“地理”一类的复合构词,到“电脑”“手机”等新词创造,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时代的“给力”“点赞”“洪荒之力”等新词不断涌现,既保留了汉字特质,又见证了时代变迁,显示汉字的出新能力,守正传承、开新应变,成为文明更新的强大动力。
汉字如同文化磁石,不断吸附、融合各民族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汉字又如同“文化长城”,超越时空,护佑中华文明而不坠。中国历史分合无常,然文化一脉相传,多元共生,汉字实为关键之纽带,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载体,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与同化力。“书同文”使得各地虽然“言语异声”却可“文字异形”,即便古今流变,其意可通,呈现超越语言变迁的强大稳定性。今人仍可直读两千年前《史记》,乃是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世纪之交时曾有人称:“汉字将成为计算机时代的绊脚石。”一时间“汉字落后论”甚嚣尘上。然而,五笔字型和拼音输入法等相继问世再次展现出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汉字识别更具优势——信息密度高,表意明确,同音字可通过字形区分,各类先进技术为汉字传承开辟新径,很多手段若运用得当,可使汉字学习从枯燥记忆变为生动探索,在数字化时代仍将引领新的文化潮流:从网络用语到表情包,从电子书法到设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南京大学成立“大美汉字”普及推广中心即为类似尝试之典范。汉字传承首在教育革新,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增设文字学启蒙课程,以生动方式讲解汉字源流。高等教育应打破专业壁垒,设立跨学科的汉字研究项目。融合文字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视角,培养既通晓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汉字传承最终需要回归日常生活,贵在正确运用。提倡手写实践,鼓励汉字创作而不限于书法,可拓展至篆刻、字体设计乃至公共艺术应用领域,推动“汉字文化节”等新民俗活动,使汉字成为连接社区、凝聚认同的媒介,致力于培养“汉字思维”的生活方式:从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到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从中医的“阴阳平衡”到武学的“刚柔相济”,汉字所蕴藏的宇宙观、价值观应融汇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实践中,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在汉字中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也就有效实现了汉字传承。
大美汉字,汉字大美。美在形音义之和谐,美在历史现代之贯通。中华根脉,“根”在文明之延续,“脉”在文化之创新,“魂”在民族之认同。大美汉字,非止步在形意之妙,更在民族兴盛绵延之基。汉字之生命力,源于其深植于中华文明之土壤,源于其独特而高效的特性,源于其包容与适应的机能。今时今日,汉字文化可提供重要智慧资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整体辩证的思维观。当下汉字虽面临各种挑战,但所蕴含的发展机遇亦前所未有。吾辈当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精神,承古开今,使汉字在未来始终可以焕发新生。期待借助更多类似南京大学“大美汉字、中华根脉”活动,让这穿越千年的神奇的汉字,继续照亮华夏民族的未来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