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一推,全国上下就开始大兴土木。
田纳西河谷管理局从1933年启动,到40年代初就建好了好几座大坝和发电站,直接拉动了东南部地区的工厂建设和农业升级。
胡佛大坝1931年开工,1936年就完事了,横跨科罗拉多河,给亚利桑那和内华达这些州提供了电力和灌溉水源。
![]()
那时候工人轮班干活,用上了机械化设备,进度飞快。
50年代的州际公路系统,从1956年开建,到60年代末就铺了两万多英里,连接全国各地,促进了物流和汽车业。整个系统到1992年基本搞定,但早期那十年效率高得惊人。
那时,美国基建审批简单,资金集中,环境评估还没那么严。工会虽有影响力,但政府一发力,工人加班是常态。
![]()
战后经济转向服务业和消费拉动,公共投资比例降下来了。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慢慢冒头。
到现在,2025年美国交通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桥梁里有6.8%状况差劲,需要紧急修,四成公路表面磨损严重,开车得小心颠簸。
整体基础设施报告卡给了个C级,这是从1988年开始评级以来最高的,但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老旧系统跟不上需求,极端天气和电网故障频发。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纽约第二大道地铁。这条线最早1929年就提出来了,本来是要补东侧交通缺口的,取代拆掉的高架轨道。
50年代,1951年选民通过债券法案,筹钱支持地铁扩展,但资金先给了其他线。
1967年又批了债券,1972年终于在96街段动工,挖隧道,装轨道支撑。工人用盾构机推进,初期还算顺利。
![]()
1975年,纽约财政危机爆发,债务堆积,项目停摆,只完成了几段隧道,现场封存,设备扔那不管。停工后,这事反复提了好几轮。
80年代环境法规收紧,得评估噪音和尘土影响,社区团体提意见,审议时间拉长。
90年代交通局重规划,分阶段干,第一期锁定上东区三个站:72街、86街和96街。2007年4月重启,联邦给钱,施工队重新挖入口,浇筑站台混凝土,铺轨道和信号系统。
![]()
地下管线乱七八糟,得不停调整路线,公众听证会费时,法律纠纷不断,有次居民告振动伤建筑,拖了好几个月。
建造用切盖法,先挖地面,再盖板恢复交通,减少干扰,但花钱更多。2011年爆破开挖岩石,碎片得专车拉走,安全检查严。
2013年,隧道通了,但站内装修推后,装电梯和通风。
![]()
2015年测信号系统,反复调试防出事。终于2017年1月1日第一期开通,花了45亿美元,实际建了十年,超预期太多。
开通后日客流十万,缓了东侧堵塞,但第二期从96街北延到哈莱姆,2020年后才启动前期,到2025年还在移管线,预计2030年后才能完。
联邦环境法要详细报告,审批平均两年。社区参与让公众能够反对,常打官司。预算得国会争,党派扯皮拖拨款。
![]()
工会合同限加班,每周四十小时,节假日歇。
相比早期,进度放缓。投资不足,2021年法案加钱,但执行散,项目争抢。结果很多城市地铁卡壳,公路维修堆积,网络老化,影响经济。
美国从基建高峰转到谨慎模式,注重可持续,但丢了速度。未来得平衡审查和推进,不然更多项目像第二大道地铁一样耗时长。
![]()
而中国的公共工程推进速度快,港珠澳大桥2009年12月开工,2018年10月通车,总长55公里,连起三地。
高速公路总里程到2025年超18万公里,每年新增几千公里,使用年限平均短于15年。重点项目有快速审批通道,前期准备压缩,工人轮班确保不停工。
2025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建设合同额达662亿美元,投资571亿美元,创纪录高,覆盖全球多个领域。
![]()
中美基建快慢新旧,本质是发展阶段的不同。美国已转为消费主导,中国还在发展关键期。
大干快上让中国基建领跑,这是优势,但不能一直靠投资拉经济。得保住优势,做好维护和新布局,又稳步推消费转型,让消费成主力。
中国基建优势明显,但转型路不好走。未来几年,消费占比再升,基建维护跟上,新产业兴起,就能走稳。
![]()
1、美国这段地铁修了100年,但第一天开就坏了…… 新华网 2017-01-06
2、历史发展:百年前詹天佑赴美求学修中国铁路,如今美国请我们去帮忙修地铁 环球网 2018-1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