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爱吃糖的猫cat第542篇原创文章
作者|爱吃糖的猫
![]()
我妈明天要从老家来苏州了,临行之前,她找我弟买了个监控准备安装在老房子里,偶尔可以在手机监控上“观察一下”。
我打电话的时候,她正拿到快递,不知所措,问我要怎么安装,我弟还在学校抽不出空回去,我爸也不太懂这种“电子科技类产品”,老一辈对电子类的产品免疫力简直为零。
其实现在的监控做的越来越方便了,太阳能监控也不需要接线,只需要提前激活机器、设置密码账户、连接到手机就可以了,但她们不会,于是在电话里面干着急,一个劲儿的想,打算去找村里的年轻人来帮忙。
可想了半天,村里哪还有什么年轻人啊,如今的乡镇上只剩下老人。
现在的村里,很难再遇到与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了,50岁上下的,都已经算是村里的“壮汉”,以前一到傍晚就热闹起来的家家户户庭院聊天,现在也变得冷清了,偶有两个人路过。
不得不说,大城市虹吸效应太过明显,年轻人纷纷离去,去市里上班、买房、结婚、生子,愿意回来的,多半是四五十岁,在外打工多年的“老辈子”。
以前村口有三家小卖部,每天生意都可好了,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我和村里的玩伴们经常去小卖部挑挑选选,从一岁到六十岁的物品都有卖,吃的喝的用的,这三个小卖部也赚了不少。
可从前几年开始,小卖部纷纷关了门,买东西的人也没了,再开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很多零食早就过期了,无人问津。
以前的小镇“灯火通明”,人群攒动,街道上的游戏厅、美发店、两元店精品屋、小吃店全都是人,可现在的小镇变得静悄悄,气氛里有种压抑的感觉。
镇上的老人说,现在走的人比来的人多,年轻人不再回来,老一辈逐渐离去,小镇就像是一棵慢慢枯萎的树,树叶凋零,只剩下干枯的躯干。
![]()
我们村里的小学,去年还能勉强维持两个年级。
如今只剩下一个班,二十来个学生,最大的也就十岁,教了三十年书的陈老师感慨:“以前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下课铃声一响,操场里全是打闹的身影,现在放学铃响了,校园里静得能听见鸟叫。”
最让她心疼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每次视频通话,孩子都怯生生地站在奶奶身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想起来去年村里办喜酒,来帮忙的全是五十岁以上的长辈,新郎是隔壁家的阿辉,算是村里为数不多“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可他办完婚礼就匆匆赶回了城里。
“在镇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除了种地就是开小卖部,年轻人谁愿意困在这儿”,饭桌上,老人边吃边叹气,以前办喜事,帮忙的年轻人能凑好几桌,搬桌椅、贴喜字,个个干劲十足,如今只能看着空荡荡的院子,怀念那些热闹的日子。
不是年轻人不爱家乡,而是乡镇的发展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工厂寥寥无几,像样的企业更是没有,年轻人想要找份有前景的工作,只能背井离乡,留在村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曾经充满活力的乡镇,渐渐变得沉寂。
乡镇的“空心化”,不是一句“年轻人不孝”就能概括的,而是发展不平衡留下的印记,年轻人的离开,带走了活力,也带走了乡镇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