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芯片争夺战,正把中荷关系推向悬崖。
安世半导体,一家中资控股、总部在荷的公司,突然被荷兰政府“依法”接管。
一纸行政令,撤换CEO、冻结股权,动作干净利落。
![]()
中国没立刻翻脸,反而先出招稳住全球供应链;等了近一个月,眼看对方毫无回应,商务部终于发话:别再一意孤行。
这不是警告,是摊牌前的最后一句提醒。
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想跟大家聊聊这场关乎主权的“安世大劫案”。尤其是中国商务部罕见点名荷兰之后,事情已经回不了头了。
![]()
11月4日,中国商务部的一则表态彻底打破了中荷之间的僵持局面,直接点名批评荷兰政府“继续一意孤行”,指责其“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还明确表示荷方“无实际解决问题的行动”。
这场被外界戏称为“安世大劫案”的纷争,从最初的企业控制权争夺,一步步升级成牵动全球产业链的外交博弈,而荷兰政府的一系列操作,正在把自己推向进退两难的绝境。
![]()
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荷兰政府只是想“管一管”一家中资企业,防止技术外流。但细看操作手法,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安世半导体虽然注册在荷兰,但它的“命脉”早已东移。根据公开数据,安世超过70%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86%的欧洲龙头企业依赖其芯片供货。
换句话说,荷兰抢走的只是一个总部办公室和部分专利,真正的生产线、技术工人、供应链网络,全在中国。
![]()
荷兰政府或许以为,只要控制了欧洲总部,就能掌握话语权。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半导体行业,产能就是话语权。没有晶圆,没有封测,再先进的设计也只是图纸。
安世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还在2025年第三季度创下43亿元的单季营收新高,其中近一半来自中国市场。这意味着,即便彻底失去荷兰方面的支持,安世中国依然能活得很好。
![]()
更讽刺的是,荷兰政府抢完公司后,反而陷入被动。10月底,安世(荷兰)向客户发信称,无法确定东莞工厂的供货能否恢复。
这封信被路透社解读为“正式不可抗力通知”,但信中却只字不提是自己先停供晶圆,才导致中国工厂停产。
这种“倒打一耙”的做法,不仅激怒了中方,也让全球客户看清了谁才是供应链断裂的始作俑者。
![]()
事实上,安世(荷兰)如今手握的,是一个没有产能、没有现金流、还欠着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的“空壳”。
而安世中国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宣布已建立充足库存,并正在验证新的晶圆来源,包括无锡、杭州、扬州等地的国产晶圆厂,甚至同属闻泰旗下的上海鼎泰匠芯也可能提供支持。
这场“抢公司”行动,最终变成了荷兰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
中国反制,精准又克制
面对荷兰的强硬手段,中方没有选择全面对抗,毕竟我们的传统就是讲究先礼后兵。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率先出手,对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切断其中国产能的对外出口。
这一招看似严厉,实则精准:只针对安世体系内受荷兰控制的部分,不影响其他企业。更重要的是,此举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谁破坏供应链,谁就要承担后果。
![]()
但中方并未把路走死,11月1日,商务部又宣布,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申请予以豁免”。
这一政策看似是松口,实则是设定了前提:企业必须证明自己确实因荷兰政府行为而陷入困境,且愿意与中国方面直接沟通。
德国采埃孚、欧摩威等汽车零部件巨头迅速响应,通过中国子公司提交豁免申请。这说明,全球产业界并不想站队,只求稳定供货。
![]()
与此同时,中方还启动了更深层次的反制工具。12月1日起,中国对含中国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实施出口许可制度。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从11月开始反制非要等12月呢?
说白了,这既是给欧洲工厂喘息的时间,也是给荷兰一个认错的机会。
![]()
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而荷兰国宝级企业阿斯麦(ASML)的EUV光刻机离不开中国稀土。
单台光刻机的电机中,稀土磁体用量就超10公斤,占成本三成以上。
阿斯麦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占中国全球出口总量的26.4%。一旦中方收紧稀土出口,阿斯麦的良品率和交付能力将受到严重冲击。
![]()
言外之意,我们不想伤及无辜。这种做法既展示了中方的底线,又避免了全面脱钩。
更重要的是,中方始终强调“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把责任明确归于荷兰政府的单边行为。
此消息一出,立马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理解,也让欧洲车企、电子厂商等利益相关方开始向荷兰施压。
![]()
![]()
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新洗牌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建立在“效率优先”的逻辑上。哪里成本低、技术好,就把产能放哪里。但如今,安全、可控、自主,正成为各国产业政策的新核心。
荷兰的行动,本质上是“去风险”思维的极端化。他们担心中资控制关键技术,于是不惜撕毁既有合同,动用战时法律强行接管企业。
![]()
但这种做法,恰恰摧毁了市场最珍视的东西:契约精神和可预期性。
如果今天可以因为“国家安全”理由剥夺一家合规运营五年的中资企业,明天是否也可以对其他外资企业如法炮制?
这种不确定性,比芯片短缺更可怕。
![]()
欧洲工业界已经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德国汽车巨头、法国航空企业纷纷向荷兰施压,要求尽快解决危机。
巴西政府甚至警告,若芯片供应持续中断,当地汽车厂可能在两三周内停产。
而荷兰自己,每天因供应链断裂损失约230万欧元,还可能面临巨额违约赔偿。
![]()
有意思的是,中方一直留着谈判的窗口。11月1日,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算是释放了善意。
安世中国也很快表态,说库存足够满足到年底的订单,还在找新的晶圆供应商,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微这些国内厂商都能供货,同属闻泰科技的鼎泰匠芯还有12英寸晶圆厂,明年就能无缝衔接。
闻泰科技自己的业绩也很坚挺,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涨了265%,半导体业务成了顶梁柱,就算没了荷兰总部,中国市场占比近半,日子照样能过。
![]()
反观荷兰那边,完全是自食其果。安世(荷兰)10月26日先停了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转头却给客户发“不可抗力通知”,说没法保证供货,还抹黑东莞工厂的产品质量。
安世中国直接晒出证据,说荷兰总部欠了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所谓的“违约”纯属造谣。
荷兰想找新的封装厂,扩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工厂,但至少要一年才能投产,远水解不了近渴。
![]()
这场纷争到现在,已经不是抢不抢公司的问题了,而是成了一场“规则之战”。
荷兰以为靠老法律和美国撑腰就能占便宜,却忘了现在的商业竞争,产能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中国手里握着生产能力和稀土,荷兰手里只有个空壳总部和一堆烂摊子。
![]()
商务部11月4日的表态,其实就是最后的提醒:别再一意孤行,要么坐下来谈,要么承担全球产业链断裂的责任。
现在距离德国给出的最后通牒没几天了,荷兰新政府还在观望。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博弈里,荷兰早就输了。
![]()
法律上占了点便宜,却丢了市场信任,毁了中立地位,还把整个欧洲的制造业拖进了泥潭。
未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肯定会加速区域化,而荷兰的教训也摆在那:单边制裁和强抢行为,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