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逆袭:县域金融如何成就"市值一哥"?
![]()
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逆袭。这家曾经被戏称为"ABC"的国有大行,不仅股价走出"14连阳",市值更是超越工商银行登顶A股,并一举超越美国银行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银行。这场逆袭的核心密码,就藏在被长期忽视的县域市场里。
四年前,当谷澍从工行行长调任农行董事长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样的局面。当时的农行股价仅2元出头,市值落后工行近5000亿,县域金融在多数人眼中仍是"投入高、回报低"的代名词。谷澍的决策出人意料——他没有回避"农"字,反而将其提升为全行战略优势,提出要做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
这一战略很快显现成效。2025年上半年,农行营收接近37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成为四大行中唯一实现双正增长的银行。更关键的是其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降至1.28%,县域贷款余额已接近10万亿元,占全行贷款比重超4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县域业务的息差表现:贷款平均收益率达3.54%,而存款付息率仅1.54%,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组合为农行带来了扎实的利润贡献。
与其他大行相比,农行的优势在于独特的渠道布局。2.29万个网点中,56.6%扎根县域,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渠道壁垒。相比之下,工行、建行更依赖地产周期及对公业务,中行则受国际贸易波动影响较大。这种业务结构的差异,使得农行在当下经济环境中显得更为"安全"。
但市值第一的光环背后,是农行基层员工的辛勤付出。银行业"反内卷"的呼声虽高,但在农行似乎难以落地。有员工透露,乐分易产品带头人每周必须完成业绩,否则周末要去分行外呼;每天要打20个有效电话(需引导客户留资才算有效),经常加班到晚上7点。更夸张的是叫号时长考核——沪上某农行网点,叫号超时一小时扣2000元,这种严苛的考核让员工倍感压力。
农行的业务指标也堪称"全能"。从个人养老金到数字人民币,从电子社保卡到三方存管,几乎覆盖了所有零售金融产品。有员工表示,推广三代社保卡时,需要自掏腰包送50元京东卡才能完成指标。这种全方位的业务推动,虽然增加了员工负担,但也为农行带来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不过,农行对员工并非只有苛刻。在四大行中,农行的薪酬水平实际位居前列,尤其在山东、河南、江浙沪等农业大省,基层员工的收入明显高于同业。偏远地区员工还能获得额外补助,有县城网点员工表示,前几个月工资近5000元,后几个月绩效可达6000元。这种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或许是农行能够持续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行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银行业对县域市场的重视。长沙银行、青岛银行等区域银行凭借涉农贷款的高速增长,股价表现亮眼。长沙银行更推出"一县一贷"策略,针对不同县域特色定制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银行的高管多有基层工作经验,长沙银行行长张曼就曾任职县支行,这种对县域市场的深刻理解,成为它们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县域金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业务生态。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里,人脉资源就是最硬的通行证。有银行员工透露,在县城拓展业务时,认识几个关键人物就能轻松完成KPI。江浙沪地区的拆迁业务更是"香饽饽"——无论是发放拆迁款还是办理房票贷款,都能带来可观的业务量。这种业务模式让县域银行的客户经理们过上了令一线城市白领羡慕的"双休不加班"生活。
农行的逆袭证明,在当下的银行业竞争中,县域市场已从"冷板凳"变成了"香饽饽"。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市值上,更反映在业务结构的健康度和可持续性上。当其他银行还在为对公业务和地产周期困扰时,农行已经在下沉市场建立了坚实的护城河。这场"县域包围城市"的银行版逆袭,或许正在改写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金融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农行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银行业竞争中,谁更懂县域、谁更贴近基层,谁就能在变革中占据先机。这场由农行引领的县域金融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