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惊艳了全国观众。
其中优美典雅的敦煌元素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不过你知道吗?
这个节目的艺术顾问,竟是一位90多岁的高龄老人。
她出生于法国,本可以在法国过着幸福优渥的生活,却因父亲偶遇邂逅敦煌艺术,执意离开,从此与沙洲敦煌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她在学业未竟的情况下,遇到了爱才惜才的林徽因,后来在其影响下,一生致力于将敦煌传统之美与现代工艺艺术相结合。
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常沙娜,也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敦煌少女”。
今天,就让我们顺着时光的印记,一起走进她背后的故事。
01
受父亲的影响,少女结缘敦煌
1931年,常沙娜诞生在一个中国留法艺术家之家。
她的父亲常书鸿是彼时颇具盛名的画家,母亲也是小有名气的雕塑家。
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在法国过着安定美满的生活。
谁料,常书鸿一次偶然在街头看到一本《敦煌石窟图录》,那些历经1000多年的壁画,令这位深谙西方艺术的年轻画家感到既陌生又震撼。
得知敦煌洞窟内很多珍贵的壁画没有得到妥善保护,被破坏、偷运,这让他悲痛万分。
1936年,已经在法国有所成就的常书鸿,决定放下一切回到祖国,去守护那些大漠中的艺术珍宝。
不料恰逢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回国不久的一家人不得不南下迁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几年间,常沙娜一家流转多地,又不幸遭遇日军轰炸,一家人险些丢掉性命,所有的家当也在无情炮火中化为灰烬。
尽管如此,常书鸿也没有动摇去敦煌的决心。
父亲的坚定也深深影响了沙娜,她暗暗下定决心,要跟随父亲,守护敦煌。
1942年,在检察院院长的推荐下,常书鸿终于等到一个去敦煌的机会。
次年,一家人从重庆出发,路上历经颠簸,食不果腹,天寒地冻,连成人都难以忍受,但小小年纪的沙娜却从未喊苦。
一到敦煌,父亲便带领母亲和沙娜参观千佛洞,千佛洞是当地百姓对莫高窟的俗称。
眼前的千佛洞因风沙侵蚀、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不堪,但洞窟内色彩绚丽的壁画、彩塑却令沙娜觉得新奇无比,她对这些令父亲抛下一切非来不可的壁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父亲立即着手敦煌的保护工作,带领大家种树防沙,临摹壁画。
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敦煌经常黄沙肆虐,缺水少粮,母亲因忍受不了这种生活,最终选择不辞而别。
父亲因此深受打击,沙娜将一切都看在眼里,懂事的她为了照顾嗷嗷待哺的弟弟,不得不从中学辍学,挑起家中重担,彼时,她才14岁。
家庭破碎,经费紧张,父亲承受着内外巨大的压力,但依旧选择坚守敦煌。沙娜被父亲坚韧的精神所感染,也更加笃定了自己的决心。
她主动进入蜂房般的洞窟,学习临摹壁画。
虽过程艰难,但这位决心要保护好敦煌的少女却甘之如饴。
此后三年间,在严谨认真的父亲的影响下,沙娜不仅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书籍,还跟随众多艺术大师学习,临摹了数不清的壁画,绘画技艺日渐提升,为她之后的艺术创作之路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
大漠里的风沙,洞窟内的光影,墙壁上的飞仙、佛像,在她笔下逐渐开出了绚丽的花。
02
在林徽因的启发下,正式走上艺术道路
之后,为宣传敦煌的重要性,父亲决定在兰州举办父女画展。
没想到画展上沙娜的作品深受一位外籍女士的喜爱,沙娜因此得到一个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此期间,沙娜听闻了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这让原本就日夜思念祖国的她欣喜不已。
想到祖国急需人才,她便决定立即中断学业。
回国路途也有不少曲折,但被坚韧的沙娜克服了,在1950年底,她坐上了回国的邮轮。
彼时,父亲正在北京筹备“敦煌文物展览”,没想到沙娜在参与过程中,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恩师——林徽因。
在展览上,沙娜详细介绍了她在敦煌临摹的作品。
虽然从未去过敦煌,但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听得极其投入,感叹于敦煌艺术的灿烂辉煌。
林徽因当时在清华任教,在中国古建筑和装饰艺术领域颇有建树。
一向爱惜人才的她得知沙娜刚从美国回来,又懂得敦煌艺术,便破格推荐她去清华大学营建系担任助教,做自己的学生。
原本打算回国继续从事绘画工作的常沙娜,因这场机缘,在20岁时成了林徽因的弟子。
这期间,为了保护即将失传的景泰蓝工艺,林徽因经常抱病带着常沙娜与其他学生一起做研究。
沙娜也不负老师的期待。
在1952年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在林徽因的建议和指导下,聪慧的沙娜以敦煌隋代藻井图案以及和平鸽图案,设计出了真丝头巾和景泰蓝和平鸽盘子,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
她的作品深受外宾喜爱,被誉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
备受鼓舞的沙娜,决定今后致力于敦煌传统图案的研究与创新,从此走上继承与发展工艺美术设计的道路。
次年,工作出色的沙娜应徐悲鸿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三年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认真负责的沙娜又被调到染织系,从事图案设计与教学工作。
“需要我做什么,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沙娜像父亲一样,为了守住敦煌,甘愿做一颗万能的螺丝钉。
转眼来到了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其中人民大会堂是整个工程的重点。
按照“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的设计思想,深谙敦煌艺术的沙娜被分配到了设计组。
受敦煌藻井图案的启发,又结合设计院工程师的建议,最终她设计出的宴会厅天顶装饰,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此外,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等众多建筑,都留下了绚丽的敦煌痕迹。
03
毕生守护沙漠中的祖国瑰宝
在跟随林徽因学习时,沙娜曾听老师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历代图案集,没多久恩师抱病遗憾离去,然而老师无意发出的感慨却令她付出了半生的努力。
沙娜曾在暑假与同事前往莫高窟,整理历代壁画及彩塑人物服饰图案,由于当时条件艰难,直到1986年,她整理的《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才得以出版发行。
然而,就在沙娜着手准备第二本《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时,命运又给了她沉重一击。
世事无常,此后几年间,她的至爱之人一一退场。
即便那段暗夜再难熬,可她一想到父亲曾为敦煌付出的努力,她不得不选择强忍悲伤,调整好状态,继续前行。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已是花甲之年的沙娜,再次担当重任,负责设计一份特别的回归礼物。
她亲自带队去实地考察,香港街头盛开的紫荆花,给了她灵感。
半年后,在维多利亚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艺术雕塑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也成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标志。
72岁时,常沙娜再次奔赴敦煌进行敦煌壁画及彩塑人物服饰图案的整理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沉淀,最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一书得以出版。
然而2008年,77岁的常沙娜不幸被查出乳腺癌,正为敦煌世界巡展忙碌的她,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
好在后来经过多次治疗,加上她乐观豁达的心态,几年后竟奇迹般康复了。
康复后的常沙娜依然牵挂着敦煌,83岁时,常沙娜终于开始了《花开敦煌》世界巡展。
她去了法国、土耳其等多个国家,让世界了解敦煌,也让敦煌文化滋养更多的人,这是她一生践行的使命。
直至今日,90多岁高龄的常沙娜虽然对很多事渐渐记不清了,但关于敦煌的一切,她仍记忆犹新。
自从父亲把她带入那片敦煌圣地,从青丝到白发,这位昔日的敦煌少女便将敦煌艺术融入自己的一生。
一生择一事,一世倾芳华。
常沙娜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爱与坚持终将浇灌出绚丽的花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