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战史上陈光甫赴美借款的艰辛历程,徐新六、胡笔江壮烈殉国的事迹,无不令人动容。”日前,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档案专家邢建榕亮相行知读书会,从上海银行家的抉择与担当为切入视角,漫谈近代上海金融业如何参与塑造社会与文化。
新书《上海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那些尘封的银行档案、书信、地图,仿佛重新被唤醒,成为一页页鲜活的城市记忆。
文学与历史交互并读,别有滋味。茅盾、鲁迅、巴金等名家笔下文学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呈现金融世相。如南京路除夕夜景象,弄堂叫卖声,一发不可收拾的信交风潮等……茅盾小说《子夜》所描绘的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象,如大上海租界、洋房和巡捕、红头阿三,银行、证券交易所、大饭店、跑马厅以及回力球馆,汽车、口红、高跟鞋等等,也都得到印证。
![]()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其标志是四行二局总部全部落户上海。而在这背后,是一代银行家的崛起——他们具备现代金融理念,更怀有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
“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特质,便是它的商业性,而这种商业性所包含的正面价值,诸如竞争性、服务性、创新性和讲究诚信,明显折射出对上海城市气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决定了金融业在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邢建榕表示,在近代中国金融史研究领域,上海市档案馆对金融档案的开发利用功不可没。
![]()
比如,上海银行家拒绝执行“停兑令”这一事件,标志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第一代新式银行家群体崛起。“这一年张嘉璈只有28岁,其他协力同心的银行家也非常年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35岁,浙江地方实业银行董事长李铭29岁,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钱新之31岁。”邢建榕谈到,这四位后来成为上海银行家代表人物,号称金融界“四大名旦”。
![]()
“一般认为,引领历史的是一些政治菁英、知识分子。事实上,经济层面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是商业和市场带动了社会转型。物质文化的视角是很重要,工厂引来大量劳动力,改变城市面貌和社会文化基因。”邢建榕回顾中国百年历史谈到,实业家、金融家极大助推了中国现代性转型,很多都是现代化进程的启蒙人物。
抗战期间,上海银行家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坚持反抗侵略,“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营金融业务,维持金融稳定,并将业务拓展到后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上海银行家以自身能力和资源,奔走于抗战第一线,为国效劳功勋卓著。“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银行家具有的历史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是上海最终领先于其他城市,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的内在因素。”他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