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凌云 中国妇女出版社
本文约4600字,预计9.2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不追流量、不“蹭”热点,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一本新书能走多远?中国妇女出版社(简称“妇女社”)的《生而悦己:如何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简称“《生而悦己》”)让我们看到,一本内容扎实的好书,如何凭借编创团队对选题的敏锐研判、细节的严谨打磨和发行团队的精准投放,稳稳地走出一条畅销之路。该书上市不到一年,已加印5次,它的成功足以证明,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沉下心打磨内容,尊重读者的感知力,或许才是出版业最珍贵的“慢智慧”。
从初见书稿,到如今上市不到一年时间加印5次,《生而悦己》的诞生历程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蜕变,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也见证着女性在自我探索道路上的勇敢前行。
![]()
《生而悦己:如何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作何:[德]雅娜·鲁道夫/著,李兴/译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2024年5月,廖总编辑和编辑部应主任发给我一份书稿资料,特别提及“这是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推荐之作,你好好读读”。
我翻开稿子,起初以为是零散的随笔——里面夹杂着作者雅娜在苏州生活时写的微博片段,有她看到中国女性纠结“要不要为孩子放弃爱好”的观察,也有她多年探究女性心理的细碎感悟,比如“我们会在夜晚与最要好的闺蜜小聚,来一杯红酒,聊聊生活的点点滴滴。那种无需顾虑,直抒胸臆的畅快,确实能带来短暂的轻松与解脱。然而,这样的倾诉之后,最终真的有什么效果吗?我的意思是,我们真的会有所改变吗?还是仅仅期待着下一次的闺蜜吐槽之夜,再次将心事倾吐而出?在那之前,我们又打算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呢?”没有厚重的理论包装,读着像和一位熟稔的朋友聊天。
那时还没料到,德国心理治疗师雅娜·鲁道夫的这部著作,会成为团队践行“深耕细节、尊重专业”出版理念的一次实践——从选题研判到书名定夺,从封面设计到内容打磨,每个环节的推进,皆凝聚着“人”的判断力与执行力。
选题缘起:一场专业推荐的信任接力
作者雅娜·鲁道夫,这位德国心理治疗师和沟通技能培训师,曾在苏州生活7年,这让她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她犀利地指出女性常被社会强加的“人生剧本”束缚,这些束缚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步履蹒跚,身心疲惫。而她在文稿中倡导的“摆脱束缚”的理念,鼓励她们学会识别并摆脱这些外界强加的角色,紧握人生主动权,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后来才知道,这本书能被我们看到,是一场“信任接力”。孙云晓老师是先认识了译者李兴老师,又看到了这本雅娜的著作,进而非常推荐,并为本书做了序。孙云晓先生直言:“看到这本书稿,我不由想起那些渴望求助的女性,我想该书可能是给予她们雪中送炭般的礼物,如果理解和实践得当,或许能够由烦恼人生转变为幸福人生。所以,我向妇女社推荐了这本译作。”
廖总编辑此前已长期聚焦于“能为读者提供切实价值”的选题方向,收到孙云晓先生的推荐后,我们先开展了专业评估:一方面梳理女性成长类图书的市场现状,发现当时多数作品要么偏向纯理论,要么局限于单一场景(如职场或家庭),缺乏“文化适配性+实操性”双强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比同类书,发现这本书因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精准戳中本土女性的真实困境。
在阅读整本书稿后,越发觉得这些“闲散文字”藏着巨大的力量:她写女性总被“贤妻良母”“独立大女主”标签推着走,像困在精致的金丝笼里,想伸手够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怕别人说“你不该这样”;她写克拉拉(书中的一个角色)被困在“贤妻良母+职场人”的双重角色里,明明有梦想却不敢追求,把自我需求推到“等孩子长大”,当她犹豫是否要改变时,想起父亲常说的“谁煮的汤,谁也要能用勺子舀出来”——这句话是父亲在她纠结“是否要为家庭放弃自我”时的提醒,暗指“自己选择的生活(煮的汤),终究要自己承担后果,也该给自己留一份(舀一勺)。作者把那些看不见的束缚拆解得明明白白,那种“懂你处境,还敢劝你打破枷锁”的真诚,贯穿这本心理学著作的始终,也成为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心理自助类图书的利器。
基于这份市场调研与内容价值判断,廖总编辑、应主任和我迅速确定推进。这份对内容核心价值的敏锐捕捉,为书籍后续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容打磨:诗歌为阅读之旅增添诗意
在内容打磨层面,亦有一处关键优化源于专业视角的提点。在编排结构时,发现作者雅娜还是一位诗人,她平时写的诗,每一首都藏着她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洞察,是她对女性心理困境的“诗意拆解”。于是尝试加入原版没有的诗歌环节。诗歌既然是单独的部分,就把它们都统一放在了书稿的最后。
廖总编辑在审稿时,划出这段,提出新的建议:每章结尾加一首诗吧,读者需要喘息的空间。我赶紧把这个想法跟作者、译者沟通,大家都觉得“这主意太好了”——这样一来,阅读就有了独特的节奏。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诗歌和书中内容形成了深度呼应。
比如第1章“洞察角色的冲突”,作者写了《我是一个女人》,诗里“我是一个女人,不是丈夫的女人,不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独立的个体,人类的一员”,正是对“女性摆脱角色捆绑”的心理诉求的直接表达,帮读者从“知道要摆脱束缚”过渡到“共情这种束缚的窒息感”;第4章聊“妈妈角色的两面性”,她又写了《最佳版本》,用“我是一位妈妈,是当前我能给出的最佳版本,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心中满怀爱意”,化解妈妈们“怕自己不够好”的心理焦虑,和章节里“每位妈妈都在尽力而为”的理念完全契合。
聊“自我沟通”的章节,加入了《与自我对话》,以“我们如何与自我交谈,也如何与他人交流;我们如何珍视自我,便如何珍视他人的情谊”引导读者关注内心;而谈及“接纳改变”时,又配上《放手和重生》,用“唯有放手,我方能承接新生”帮读者缓解对改变的恐惧。
我们还顺着这个思路,加了“和心理治疗师雅娜一起聊聊”的环节,每一章都会有一个“戳心”的问题。这样的搭配组合,打破了心理学图书的固定模式,让阅读过程不再匆忙,而是有了更多内化的时间,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度对话。
![]()
出版:多方协作中的专业抉择
在出版环节,我们也对书名、封面设计、序言等内容进行精心打磨。
作为一本书的“脸面”,书名是其灵魂所在。原书名为《走出金丝笼——强大女性日常思绪碰撞》,“金丝笼”是一种意译,直译的话是“跳出女性框架”或者“走出女性盒子”。书中直面现代女性困境的洞察,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指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束缚与枷锁。
为了给这本书找到一个最贴切的名字,我绞尽脑汁,起了几十个书名,如何选出既贴合内容又能触达读者的核心候选,成为关键。按照常规流程,发行部门仅需提供一次参考意见,由于我的“犹犹豫豫”,发行孙主任牵头主动深化筛选,组织团队开展了三轮书名讨论,从“读者视觉接触时的吸引力”“与书籍内核的匹配度”“市场同类作品的差异化”等维度反复展开讨论,最终两个主书名脱颖而出:“生而悦己”与“扔掉羁绊”。
“扔掉羁绊”更贴近德文版原书名,它直白地体现了书中提供的11个扔掉羁绊的锦囊和15步改变思维的方法,是一种直击要害的表达;“生而悦己”蕴含着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传达出一种平坦的美。
在最终决策的关键时刻,廖总编辑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力排众议,建议使用“生而悦己”作为主书名。理由是:“‘扔掉羁绊’有点太尖锐了,容易让人觉得在‘对抗’,还带着点沉重感。但‘生而悦己’不一样,它刚好戳中中国人‘悦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种积极的态度,更容易让读者有共鸣。”事实证明,总编辑的判断精准无比,后续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专业考量,不少读者在反馈中提及,正是“生而悦己”的书名让自己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书籍的兴趣。这个“稳”的开头,全靠总编辑和发行老师们把读者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在封面设计环节,我们曾一度陷入瓶颈,反复推敲出八九个方案,但都差强人意,没有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我无意中看到另一位设计师以前设计的一本书,那大胆而现代的对冲色色块运用,瞬间点燃了我的灵感火花。于是马上把呈现主题张力的设计思路传达给了这位设计师,果然最终呈现的封面,获得了大家一致认可,它以大胆而不失和谐的色彩对比,既具现代感,又暗合“挣脱束缚”的书籍内核,实现了视觉与内容的深度契合,为这本书增色不少,让读者在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与内涵,从而激发起他们深入了解的欲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有两篇序言,一篇为孙云晓先生撰写的《悦己才能更好地悦人》,另一篇推荐序由精神科主任医师朱晓敏老师撰写,她的序言也极具共情力,为书籍增色不少。书刚出版时,总编室祝老师偶然翻阅样书,便被序言打动,她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买了3本送给她正面临人生困惑的友人。这个小细节特别触动我——不是靠宣传,而是内容本身让人愿意主动分享,这让我们更加确定,这本书是有价值的。
发行与认可:精准投放与权威肯定
一本书能走得远,除了内容扎实,发行的精准投放也很关键。《生而悦己》上市后,我和发行团队多次沟通碰撞,在线上渠道,针对女性读者聚集的渠道做了重点推广,在小红书上及时做了博主“种草”分享,这时就有读书博主主动要求挂链接。
线下,译者李兴老师在苏州组织了多场女性主题沙龙。这些活动规模不大,但非常精致。不同于功利性的推广活动,这些沙龙真正聚焦于让参与者受益,探讨如何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通常以小规模圆桌讨论的形式进行,氛围轻松而深入。参与者反馈,这种不追求规模而注重质量的活动,让她们能够真正分享内心的困惑和收获,建立真诚的连接。这些沙龙无形中也为这本书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
更让人振奋的是,凭借对女性成长的深刻洞察和实用价值,本书还入选了2025年“玫瑰书香”全国女职工主题阅读推荐书目。这份来自权威平台的认可,不仅是对我们出版工作的肯定,更证明了“关注女性真实需求”的内容,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共鸣。
续篇:力量的延续与价值的深化
目前,我们已启动《生而悦己2》的筹备工作。相较于首作侧重“自我意识觉醒”,续作将更聚焦“幸福感的切实构建”,力求提供更多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我们期待以同样的专业态度,为读者呈现一部“能解决真问题”的续作,助力更多人在认清自我后,真正活出“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回首《生而悦己》的整个出版过程,我深感一本好书的诞生需要多方合力和专业判断。“走得稳”的作品,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偶然出位:它源于总编辑的精准判断,源于发行团队的严谨支持,更源于设计师、作者、译者、编辑、美编等对每个细节的较真打磨。
这本书也是一次女性自我觉醒的胜利。它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上的勇敢与坚定,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尊重规律,把握本质,方能水到渠成。
我们始终未追逐短期流量,未降低专业标准,而是尊重出版的本质——尊重读者的真实需求,尊重每个环节中“人”的专业价值。正如书籍传递的“掌控人生需脚踏实地”,出版亦如此:对过程中的每一环都秉持真诚与专业,结果自会给予正向回馈。
这本书远没有到“爆红”,却像苏州的园林——初看是几块石头、几丛竹子,走进去才发现移步换景的精妙。它教会我们: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沉下心打磨内容,尊重读者的感知力,或许才是出版业最珍贵的“慢智慧”。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出版商务周报》
2026年征订开始啦!
解读行业焦点 关注产业创新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