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强 青岛出版社
本文约4500字,预计9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从刚入行看不出书稿中的错误,到做出一年内销售20多万册的畅销书;从需要师父手把手教审稿的新人,到能带团队的“老手”,刘强已经在编辑这个岗位上“磨”了18年。在出版业中,从业18年或许算不上长,但从人生维度来看,18年足以让一个年轻人褪去浮躁之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没得选”的无奈。不过,也有些东西是时间无法改变的,那便是一位出版从业者对文字的赤诚、对好书的渴望,以及对与同路人并肩而行的期待。
到今年,我已经从业18年了。18年,足够一个婴儿长成风华正茂的青年。而我,也从当初那个猝不及防进入出版行业的职场新人,成了体验过出版百态仍然初心不改的“老编辑”。
借此机会,也想和大家聊聊这18年编辑路上的一些感想、几点滋味——初入职场的懵懂,寻寻觅觅的焦虑,蜗行摸索的无力,豁然开朗的甘甜。这当然不是成功学秘籍,因为我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编辑中的一员。
![]()
18年过去了,希望自己仍然坚守初心,不负少年
十年真的能磨一剑吗?
2007年硕士毕业,我入行了。最初想的是,编辑就是看看稿子嘛,正好我是学中文专业的,那岂不是小菜一碟?这样一来心里难免有点小得意。师父(我社实行师徒制,刚入社的新人编辑由指定的师父带教)递来一本《海洋民间故事》的清样,我信心百倍地审阅,几天后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退”了回去——读完了,一处错误也没发现。
师父的表情令我至今难忘,其中混杂着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隔天,他又把稿子给了我,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圈点,把纸面都衬得红彤彤的(我从此理解了为什么把编辑改过的稿子叫“红样”)。我一看就蒙了:字词、标点、语法,没有不出现错误的;你觉得没问题的,一查字典还真有问题。是我的眼神太清澈了吗?竟然对它们视而不见!那一刻,我觉得编辑这顶帽子的重量真实地压了下来,有点儿眩晕:这一行至于这样吗?我真能干这一行吗?
幸好,我想起自己写在个人简历上的那句诗:“十年磨一剑。”既然不能天赋异禀,那就笨鸟先飞吧!抱着这个念头,我开始了第一个10年。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行当,10年并不能保证把你磨成一把剑,只可能保证你有机会去北京参加10次图书订货会,或者忐忑不安地参加10次年度选题论证会。看着行业媒体报道的那一个个一鸣惊人的出版奇迹,愚钝的我难免觉得酸涩:十年磨一剑,这把“剑”是不是磨废了?
入行后的10年,恰逢童书市场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快”是最主要的体验——选题策划快、出版速度快、进入市场快、退出市场也快,仿佛一切都是加速度,这对普通年轻编辑并不友好。就像你还没学会游泳,就被推倒在市场的大潮里扑腾。那些年也做了一些书,像儿童文学、国学启蒙、青少年阅读,但不用回头细看,就能用一个词概括——平淡无奇。
![]()
入职后参与编辑的第一套书《国学启蒙经典》(2007—2008)
所以,这10年“磨”的是什么?是字斟句酌,与“的地得”的相爱相杀;是数量、单位、名称,以及版权、错误率等一堵堵出版规范的铜墙铁壁等我去撞;是面对投诉、被告知抽检时,内心“慌得一批”却又故作从容;是“烂文本”对职业热情的反复剿杀;是日复一日、繁杂琐碎的生产流程和年底那可怜的回款……
果然这个“磨”字用得好啊!就是李白也需在“铁杵磨针”的砥砺中锤炼心性,可见“磨”之一字,非关愚钝与聪明,而是一个编辑精进的必经之路。它磨平了我的发际线,也磨平了我的浮躁之气,磨亮了一双观察之眼,磨深了自己对这一职业的热爱之心。
如果这个工作不难,还要我们做什么?
大约在入行的第10个年头,有一次和领导、同事出差,主要是约见作者,试图搞个“大目标”,策划一个填补空白的阅读项目。想法固然美好,可如何落地着实让人头疼:思路不够清晰,体例也不明确,作者难寻,市场定位模糊……可以说困难重重。晚饭后大家一起散步,争论很激烈,你来我往仍然绕不开这些话题,一时气压很低,我和几个同事都觉得太难了,不想做了。
这时,同行的一位前辈淡淡地说:“如果这个工作不难,还要我们做什么?”
这不就是职场版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老套“鸡汤”嘛!可能那晚夜风太凉,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忽然有一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瞬间刺破久久的沮丧。是啊,做编辑这个职业,若只是查改错别字、看看版面,那价值究竟何在?而策划、开发、创意、资源的综合、抓住甚至引领某一市场发展趋势——这不正是我们存在的核心价值吗?做导弹、做轮船需要技术与担当,做编辑同样如此,千变万变离不开一个宗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
参与编辑的《写给青少年的党史》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22)
![]()
《写给青少年的党史》获奖证书
嗯,这碗“鸡汤”对我来说很劲道,尽管这个项目我们后来没有做成(看来的确很难),但它让我明白:没有“躺赢”的编辑,每一个好项目、每一本好书背后都大大地刻着“付出”两个字。后来这句话成了我的职业箴言,悲观失望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加热并浇灌:难?难就对了!不难,要我干啥?
因为“没得选择”,所以就硬着头皮上
18年编辑路,经手的书稿、责编的图书五花八门,让我真切体会到“编辑是杂家”这个道理。从《幼儿园营养早餐》到《折纸一本全》(那些图样曾让我怀疑自己的动手能力),从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给青少年的党史》到大型文化出版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从诗歌到散文,从儿童书到成人书,所涉猎的领域、学科越来越广,作者、风格、题材也五花八门。这十几年之所以坚持下来,不是说我功力有多深厚,而是因为“没得选择”。
![]()
参与编辑“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4—2025)
编辑工作有特定任务分配。很多时候,选题、书稿并非全凭个人喜好,“没得选择”其实是一种常态。面对一本完全陌生领域的书稿,最初我本能的反应是头皮发硬(这是生理的),畏难、不想做(这是心理的),但不做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
每一次翻开一本完全超出自己“舒适区”的书稿,每一次面对全然陌生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任谁都会“头皮发硬”。然而,正是在这一次次“没得选择”的淬炼中,蕴藏着成长的契机与“无知者无畏”的职业勇气。无论是《写给青少年的党史》这样体量较大、主题风格鲜明的图书,还是《幼儿园营养早餐》这样普通日常主题的“小书”,都需要我小心翼翼,凭借自己的“硬气”去阅读文本、理解逻辑、斟酌细节,最终保证准确的知识和思想以适当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对于普通人来讲,人生可供选择的机会实在不多。正因为“没得选择”,我们才逐渐拥有了突破自我认知、拥抱未知的原动力。做编辑也是如此,它也是这样一个不断跳出“舒适圈”、在“硬着头皮”中实现沉默发育的职业历程。
不过,我心底总燃烧着一簇理想的小火苗:做能打动孩子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当然,在亲自看到、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从简单的大字诵读,发展到如今的纷繁多样后,我也不免迷茫:这一类童书的路究竟在何方?
![]()
青岛出版社童书品牌“少年读人文地理”项目之《少年读徐霞客游记》宣传海报(2020)
2019年前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发布,我们关注到:中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是古人探索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转化可以说正逢其时。在前辈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团队的思路逐渐明确:将地理名著中的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结合真实的山川旅行和考察经历进行讲述,岂不妙哉?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和运作,借助我社原有童书品牌“少年读”之力,知名科普作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兴诗的作品《少年读徐霞客游记》上市了!这部作品在2020年6月出版,不到一年便销售20余万册。
![]()
青岛出版社童书品牌“少年读人文地理”项目之《少年读水经注》(2025)
之后的几年,团队锚定“少年读人文地理/古代地理典籍解读”这个切口,依托“少年读”品牌,将“三大地理名著”(《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的解读全部出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品线,算是“硬着头皮”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
要说经验,确实总结了一些:
1.做“小而美”的童书产品。在市场的红海中找准具体、新颖的切入点(“小”),追求精致、趣味、美观(“美”),例如以“文物很有戏”为主题可能比“走进XX博物馆”更有吸引力;
2.每个好选题背后,必然有时代前行的影子,尽力扎根脚下的土地,嗅察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是编辑做书要遵循的基本逻辑。
![]()
策划编辑图书《给孩子讲讲三星堆》,入选2022年桂冠童书·知识读物类、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不要妄想一个人能走很远
编辑,似乎常被想象成伏案独行的“笔耕者”“扫地僧”,有绝世武功也轻易不肯示人,习惯于单打独斗。但是,在出版方式与营销手段飞速迭代的当下,一个产品(项目),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多媒体形态,要抵达读者手中,环节众多,流程复杂,一支笔、一盏灯便能在文字世界里独当一面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些拒绝协作、闭门造车的行为,真的到了该“休矣”的时候!
十几年的编辑生涯,我待过不同的团队,也带过年轻的团队。坦白地讲,个人的能力不过是电光石火,虽耀眼却难以持久,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处在巅峰状态。唯有团队合作,才能让微光汇聚成烛,照亮前行之路。团队可以不够拔尖,但是要团结一致,愿意为同一个目标潜心前行。
当你因找不到出版方向而迷茫困惑时,当你为做不出好选题而焦虑不安时,当你被繁琐的流程折磨时,你是不是很需要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来一场“义愤填膺”的“吐槽”,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寻找哪怕一丁点信心和勇气,然后瞬间神清气爽、满血复活?
回望来时路,我要感谢一路同行的前辈和团队。在职业的“围城”里,我也想过放弃和离开,但是共同的志向又将我们牢牢凝聚在一起,那畅快淋漓的倾吐、充满火药味的争论、“字号放大的同时再缩小一点儿”的纠结,以及拿到新书后的兴奋、卖出一两万套书的得意,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构成我职业生涯中最温暖坚实的部分。如果说我做出过一点点成绩的话,那是因为有幸遇到了你们。
![]()
人文地理项目小团队
![]()
《写给青少年的党史》团队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这18年于我的职业和人生而言,正是一场静默的“豹变”——方向变得日渐清晰,心态变得愈发平和,脚步变得更加坚定;当然发际线也越来越高、皱纹也越来越多。但也有不变的地方,那便是对文字的赤诚、对好书的渴望,以及对与同路人一起前行的期待。刚刚一个好朋友发来微信消息:“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好吧,这一碗我又干了,你随意!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出版商务周报》
2026年征订开始啦!
解读行业焦点 关注产业创新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