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农村报
在关中平原与黄河湿地的交会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以150万亩耕地、95%的灌溉覆盖率,孕育出陕西农业版图上的“黄金地带”。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近年来,大荔县以“稳粮、优果、强菜、兴渔”为总思路,将科技基因注入传统农业,用产业链思维激活特色产业,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5.5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4元,连续五年增速超7%,用沉甸甸的成果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荔答卷”。
稳粮保供 筑牢农业发展“压舱石”
“我们这万亩示范片区,小麦亩产突破400公斤,玉米亩产超600公斤,真正实现了‘吨粮田’目标!”站在官池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宏斌指着连片的田块介绍。作为陕西粮食生产大县,大荔县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制”三重发力,让“粮袋子”端得更稳、更牢。
![]()
在落实“藏粮于地”方面,大荔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抓手,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2%。走进示范片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植保机往来作业,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顺着田垄延伸,昔日“零散地块”变身“丰产良田”。据测算,大荔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5%以上,节水30%、节肥20%,亩均综合收益提升800元。2025年夏粮生产季,全县55.2万亩小麦总产量达21.28万吨,平均亩产385公斤,较非项目区高出50公斤,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为破解“种粮效益低”难题,大荔县创新推广“粮食+经济作物”立体种植模式。在韦林镇,小麦套种大豆的“双油轮作”模式,实现“一亩地收两季、产千斤粮、赚双份钱”,亩均增收1200元;朝邑镇探索玉米间作红薯、花生的“粮经复合”模式,通过高矮作物搭配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县立体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增粮食产能1.8万吨,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找到“平衡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大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成占地200亩的农作物品种试验站,配备智能温室、考种实验室等设施,每年引进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品种300余个,通过“三年小区试验、两年大田示范”的严格筛选,成功培育出“荔麦1号”“荔玉335”等本土化良种。其中,“荔麦1号”抗倒伏能力强,亩产达 420公斤,已在全县推广种植8万亩;“荔玉335”玉米品种耐旱性突出,亩产超650公斤,成为黄渭滩区的主力品种。2024年,全县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供3.2万亩,带动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8%,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核心支撑。
特色强产 打造集群发展“增长极”
“这箱糖度18以上的冬枣,发往上海盒马鲜生,冷链车下午就能到。”在安仁镇冬枣交易市场,商户王建军正忙着打包发货。作为大荔农业的“金字招牌”,冬枣产业已从单一种植,发展为涵盖种植、加工、冷链、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带动10万农户增收的“百亿级”支柱产业。
大荔县通过“政府定标准、企业建基地、农户跟着干”的模式,推动冬枣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覆盖12个镇、203个行政村,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2万座、钢架拱棚8万座,设施化率达75%。为保障品质,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大荔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物理防虫板、生物有机肥、熊蜂授粉等绿色种植技术,建成绿色食品认证基地8万亩、有机认证基地1.2万亩。在两宜镇绿丰源农场,5G传感器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数据通过云端传输至“大荔冬枣大数据中心”,系统自动调控卷帘机、水肥一体机,让冬枣生长全程处于最优环境。农场负责人张卫峰算了一笔账:“智能化管理后,冬枣成熟期提前10天,糖度提升2~3度,亩产从 1500公斤增至2000公斤,效益从3万元/亩增至5万元/亩。”
![]()
产业链延伸让冬枣价值倍增。大荔县建成冬枣精深加工企业16家,开发出脆冬枣、冬枣酒、冬枣酵素等30余种产品,深加工转化率35%。陕西荔冬香食品有限公司的脆冬枣生产线,日加工鲜枣50吨,产品远销北京、广州等城市,年产值达2.8亿元。同时,依托196座果蔬保鲜库(总储藏能力21.89万吨),大荔冬枣保鲜期从15天延长至6个月,实现“四季有鲜枣、全年能销售”。2024年,大荔冬枣总产量达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品牌价值攀升至72.94亿元,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鲜食枣类榜首。
大荔县还培育出红萝卜、高石脆瓜、黄花菜等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产业。沙苑红萝卜凭借沙质土壤孕育的脆甜口感,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依托荔盛农业等龙头企业,建成7条自动化清洗分拣线,日处理能力达75万公斤,开发出红萝卜汁、脆片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8亿元;高石脆瓜通过“地理标志+电商”模式,线上销量占比超40%,带动官池镇50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6000元;2.6万亩黄花菜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开发出脱水黄花菜、即食黄花菜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年产值达3.2亿元。
三产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农机、农技、销售全搞定!”羌白镇太丰村农户李建国的体验,正是大荔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大荔县以“社会化服务+产业融合”为路径,推动农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陕西荔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企业,其打造的“农事服务中心”,整合农机280台(套)、农技人员68名,构建起“耕、种、管、收、销”全链条服务体系。农户通过“荔民农业”App提交需求,公司根据地块位置、作物品种,调度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联合收割机上门服务。2024年,公司服务土地面积达38万亩,带动4万余户农户亩均节本增收500元。此外,全县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6家,服务覆盖耕地面积90%以上,基本实现“农户种地不费力、全程服务有保障”。
为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大荔县搭建“线上+线下”双销售体系。线上,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镇级服务站17个、村级服务点300个,培育电商企业560家、网店2000余家,形成“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平台销售”的多元化模式。2024年,全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32.6亿元,其中冬枣线上销售额占比35%,稳居全省前列。线下,在20余个城市建立“大荔农产品展销中心”,与盒马鲜生、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签订直供协议,实现“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同时,依托中欧班列,荔盛农业的沙苑红萝卜成功出口加拿大,年内计划向中亚五国出口1500吨,让大荔农产品走向全球市场。
![]()
农文旅融合让农业更有“烟火气”。大荔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畅家冬枣小镇、福安村农耕文化园、沙苑生态休闲区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每年8~10月冬枣成熟季,“大荔冬枣文化旅游节”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超 2亿元。在范家镇,黄河湿地与冬枣园相映成趣,农户推出“枣园民宿+湿地观光+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套餐,周末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此外,大荔县还建成陕西荔康源农业公园、同州里民俗文化园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农民多元增收”。
如今的大荔,44个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星罗棋布(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70万亩水果构成“北方水果博物馆”,设施农业占比超78%。从高标准农田里的“智慧种植”,到特色产业园的“集群发展”,再到农文旅融合的“多元增收”,大荔县正以实干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这片千年沃土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来源:陕西农村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